膺福街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膺福街
◎宋廷军
南京中华门镇淮桥到马道街这一段内秦淮河,呈西南至东北走向,近似“月芽儿”,河岸外侧有一条三百来米长的古街,原名积玉桥。六朝以来,这里人文荟萃,是官宦富贵人家最爱的居住区。明代赫赫有名的张氏家族,在此开枝散叶。
张玉是张氏兴盛繁衍的奠基人,原仕元朝,后归附大明。建文元年(1399),“成祖起兵。玉帅众夺北平九门,抚谕城内外,三日而定”,朱棣深为器重,“吾倚玉足济大事”,誉之“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第一”。次年十二月,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阵“被创死,年五十八”,朱棣云“吾失良辅”,惜其蚤没,“自撰文祭玉,椃(褫)所服袍焚之以衣玉。”朱棣即帝后,“赠玉都指挥同知,九月甲申,追赠荣国公”“进封其三代考妣”。洪熙元年(1425)三月,仁宗朱高炽加封其为河间王,“侑享成祖庙廷”,亲制祭文,有“忠精贯于星日,功烈扬于竹帛”之褒。
张玉“子三人,长辅,次輗,次軏。从子信”。
张辅乃重臣名将,与朱棣有姻亲之谊,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张辅奉命南征安南。安南古称交趾,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领土。次年,安南平定,“设交趾布政司,以其地内属,自唐之亡交址,沦于蛮服者四百余年,至是复入版图”,张辅“勋高伏波”“功已足纪”。永乐六年七月,张辅整军回到南京,朱棣“再赐宴奉天殿,帝为赋《平安南歌》,进封英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尊宠为勋臣冠”。永乐七年至十三年,张辅又三次平定交趾叛乱,“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四夷咸知其名。正统十四年(1449年),张辅扈从英宗亲征入侵瓦剌,“至土木,死于难。年七十五”。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朱祁钰追封张辅为定兴王,配享太庙。
张辅文亦出众,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监修《太宗实录》。宣德十年(1436)七月,监修《宣宗实录》,著《张辅集》两卷,今已亡佚。
张辅罹难后,“长子忠勋卫病,不可嗣”,庶出幼子张懋以九岁之龄袭承爵位。成化九年(1473年),明宪宗西苑阅武,时年32岁的张懋骑射三发连中,“上大喜,锡钞千贯,白金五十两,金带一束。寻命掌中军都督府事,提督五军营”,张懋后“握兵柄者四十年,尊宠为勋臣冠。正德十年卒,年亦七十五,赠宁阳王”。张懋蚤精韬略,才识通敏,三任监修国史,“孝宗初,知经筵事,监修宪宗实录。......武宗初,复知筵事,监修孝宗实录。再知经筵,监修国史”,因功进封太师兼太子太师,位极人臣。张辅这一支,世袭爵位一直传递到明末,第九代英国公张世泽“崇祯十六年袭,城陷被杀”,成为与明朝同荣共辱的名门望族。
次子张輗“风姿清伟,辞气雍容,接人谦恭,绝类儒者......人人企仰,而被其容接者自以为幸”。景泰三年(1452)加太子太保,位列“三师”,景泰八年,“迎驾南宫......给诰券身免二死,子免一死。”天顺六年(1462)卒,追赠文安侯。
三子张軏屡经战阵,“总京营兵”。景泰八年,参与夺门之变,迎明英宗复辟有功,被封为太平侯,“给诰券身免二死,子免一死,进封三代”,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中唯一一位善终者。天顺二年(1458)卒,追赠裕国公。
张玉还有“女一,太宗册为贵妃。......孙女八,长为仁宗敬妃”。
张氏“一门二国公”“一门出二妃”,既是勋臣,又是外戚,“今世勋臣之盛,无如张氏一门”,是研究明史绕不过去的家族。
张辅受封英国公时,赐积玉桥建府邸,其府邸在镇淮桥与中华门城堡一线东侧,规模宏廓。清南京著名方志学家、“通儒”陈作霖《东城志略》有云:“镇淮桥者,今之南门桥也。......自桥南转东为大英府街,以明英国公张辅府而名。”“自大英府南转为剪子巷,古名周处街,......过藏金桥,为小英府,英国公之分第也。”积玉桥也因此而名曰“英府街”。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英王陈玉成曾将它作为王府。清同治五年(1866),两江总督李鸿章取“膺祥得福”之意,改“英府街”为“膺福街”。从此,大、小英府街分别唤作膺福街、小膺福街。
膺福街的卢氏家族,世代书香,也值得一说。清乾隆年间,镇江卢树德、卢树玉两兄弟来到南京从商,历经八代人不懈努力,逐渐发展成南京名门望族。卢树玉之孙卢崟,同治十年(1871)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光绪五年(1879)任云南学政(正三品),光绪十一年受两江总督曾国荃之聘,主讲尊经书院,定居膺府街。卢崟的儿、孙均有较好文学素养,卢崟的曾孙如卢前、卢绳、卢震京等,皆大名鼎鼎,尤以卢前最为出众。
卢前“十岁能文章”“年十二、三始,好韵语”,16岁时报考南京东南大学,虽中文成绩优异,但因数学“0”分,未被录取,翌年以“特别生”被录取入国文系,师从吴梅、王伯沆、柳诒徵、李审言等人,毕业后受聘于金陵大学、暨南大学、中央大学等学府,讲授文学、戏剧。在上海光华大学,卢前与徐志摩同校执教,徐志摩曾对卢冀野新诗《雨花台放歌》大加揄扬,誉卢为江南第一才子,此番遇合,一见投缘,一谈投机,卢前特在《光华》半月刊上发表一首新诗《海上遇志摩》歌咏之,二人惺惺相惜,成为神交的朋友。
卢冀野交游甚广,既与陈散原、龙榆生、朱彊邨、胡小石、欧阳竟无等前辈交游,也与郑振铎、茅盾、闻一多、丰子恺等同代交往。对各方面的文化人,他既与易君左、张道藩、梁实秋等十分接近,又与郭沫若、成仿吾、田汉、翦伯赞等人有交情,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关系最密,诗酒唱和甚多。1936年,与张恨水、张友鸾、左笑鸿等几位友人相聚南京“六华春”,酒过三巡,张恨水说:“冀野辞藻无伦,而身体肥硕,可赠以词:‘文似东坡,人似东坡肉。’”席上恰有一盘“东坡肉”,一语双关,举座闻之大笑。
1937年9月,卢前携全家离开南京,辗转至重庆北碚避难。在北碚,卢前与才女张充和比邻而居,又同在民国教育部共事,双方相处其乐融融。张充和曾回忆卢前写诗不打草稿,“先写下四字,下面尚无着落,就向空瞪着眼寻思,忽然放笔一口气就写出一首七言绝句”。卢前灯下写诗时,经常是一口酒就一粒花生,花生吃光了,酒见底了,诗也成了,旁人看了,顿觉得“酒阑灯绚”。
1945年末,卢前返回南京,小膺府旧宅早已骨架无存,无法居住,膺福街老宅也破旧不堪:“我们在断井残垣中,分辨出当时的痕迹,何处是我的大厅、书房,何处是我的卧室、藏书处和厢房,何处是我的大楼、走廊,一一旧痕宛在,不堪回首了。”次年11月,卢前被聘为南京市通志馆馆长,后又任文献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26期《南京文献》月刊,保存了元代以来南京地区自然、社会、人文资料,弥足珍贵。编辑之余撰写的《冶城话旧》《东山琐缀》,对了解、研究南京的历史变迁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1951年4月17日,戏曲史论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和古籍整理者、“江南才子”卢前,因病逝世,年仅46岁,留下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及理论著作,计约300多万字,此外还有大量译作和论著。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回忆时,感叹道:“他可是个有名的才子,文章和学问都极佳,可惜去世的太早了,现在好多人都不记得他了……”
但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被三毛、郭敬明都用做书名,且还传唱在琼瑶小说《船》、宗璞小说《东藏记》中。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