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伊始,顾俣帆以常熟的别名“琴川”开篇,引出闻名海内的虞山琴派,向青少年们介绍虞山琴派,由虞山琴派的发展联系到斫琴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琴艺术发展的历史里,虞山古琴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自成一派,独具魅力,引发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在对古琴发展有了一定认识后,顾俣帆介绍起了古琴,“小朋友们,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琴面圆、底部平,这象征着天圆地方,岳山和琴弦含高山流水之意,我们可以看到,古琴有七弦、十三徽,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青少年们专注地看着老师手中的古琴,兴趣浓厚,发散着思维与老师进行互动、认真听讲。
在对古琴有所了解后,顾俣帆向青少年们展示了古琴制作中用到的一些工具,有大小不一的刨刀、木凿、锉刀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尝试了使用刨刀对木料的表面进行处理,体验后青少年纷纷表示“好难啊”,明白了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蕴含着许多技巧,老师娴熟、轻松的动作背后是多年的练习与经验的积累。在斫琴工序体验后,青少年们与古琴“0距离”,上手试弹古琴,青少年们怀着好奇、小心翼翼地拨动琴弦,发出了各不相同的琴音。
李袁村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活动,青少年们对虞山古琴、非遗斫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知晓了古琴缘起、发展,认识了“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音”,体验了斫琴技艺,感受了古琴的韵律,不仅增长了青少年的文化知识,还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王菲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