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榜单方面,2024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第一位为马伯庸新作《食南之徒》,2024年度中国文学(非小说类)第一位是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2024年度外国文学(小说类)第一位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新作《暗处的女儿》,2024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第一位是意大利作家亚历《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作家方面,J.M.库切(J.M. Coetzee)、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等十人成为2024年度作者。
今年的豆瓣读书榜单中,非虚构写作相当的突出,从一个层面上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当下的读者市场对非虚构文学的偏爱。2024年度图书榜单的十本书中,除《暗处的女儿》是小说,《康熙的红票》《无条件投降博物馆》《语言恶女》是历史文化图书外,其余的六本书均为非虚构写作类型。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讲述的是杨素秋本人在西安碑林区挂职期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建设的过程,《我的母亲做保洁》写的是作者张小满的母亲在深圳务工的故事,《比山更高》通过深度采访将笔触对准了自由攀登者群体,《我看见的世界》是作者李飞飞的自传,《猫鱼》为电影人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则是意大利人亚历在中国六年漫游的故事。
与非虚构写作相比,虚构小说今年似乎并没有特别受到读者们的青睐,2024年度的前十位热门中国文学小说没有一本进入了年度榜单。进入年度总榜单的唯一一篇虚构小说《暗处的女儿》在一定程度上其热度受到了作者费兰特的影响,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及后续上映的改编剧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作者本人被《时代》周刊列入了“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暗处的女儿》这部费兰特最新作品自上市以来就广受各方关注。
实际上,当下读者对于纪实性的偏爱在去年的豆瓣读书榜单中就已可见,去年的豆瓣读书上榜图书绝大多数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纪实痕迹,比如《我在北京送快递》《赶时间的人》《一百人,许多人,许多事》《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等等,读者们的阅读目光越发的转向他人的真实经验,而想象飞驰、审美灵逸的虚构小说声量渐小。2024年的非虚构文学写作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越发的深刻,写作者个人的经验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口,以《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为例,作者杨素秋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中不仅聊及自己在书目保卫战中的种种经历,更阐明了自己对于图书馆和阅读的看法,剖析当下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满足于窥得了建设一座图书馆背后的门道,也思考着当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时如何找寻平衡。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精神的接续与发展或许能够在非虚构创作中找到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