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登山,是与山对话,也是与自己对话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按语:"登山不仅是挑战体力,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生活、对自我的态度。从心跳加速到汗水浸透,山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寻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下午三点刚过,我打开了汽车库门,准备去登大阳山。曾经,我对登山的理解是:清晨出发,背负行囊,像出征的战士一般。而今天,三点的出发显得如此随意——就像去街角买报纸一样。

停车场只有一个空位,院子里安静得出奇,连门卫都没有注意到我的到来。景区入口距此五百米,我特意停得远些,好让关节热身,适应接下来的爬坡。

走到景区大门时,四点零九分,门口的检票员告诉我:“我们四点停止入园。”我愣了一下,记得以前似乎是四点半。但这意外并未让我懊恼,反而让我微微一笑,想起曾经的我一定会因这种小插曲心情大坏。

既然正门不让进,那就另辟蹊径吧。我绕到大门旁,发现植被茂密,空气清新。一个无人值守的木栈道出口吸引了我——游客正从里走出来,告诉我:“外面围栏有个缺口,轻松能进。”我试了试,果然如此。

台阶一个接一个,像是永无止境。心跳加速,汗水湿透内衣,毛巾也迅速湿透。我喜欢爬台阶——下山时走坡道,膝盖受力最小。可今天已经爬了两公里,却依旧看不见公路的影子。问过下山的游客,他们大多数摇头。难道,这山头上没有道路?寺庙如何修建,物资如何运输?

终于,在接近山顶时,我透过树林间隙,看到一道不一样的灰色线条,像是公路的金属护栏。穿过灌木,我翻上路堤,果然是条平坦的柏油路。地图显示,它通向山的另一侧,离我停车的地方五六公里远。一个路过的年轻人告诉我,实际只需走两公里多,但要翻两个山头。“如果想近些,现在就沿着栈道返回吧。”他说。我拒绝了——那台阶,不会再让我回头。

我决定继续前行,尽管下山的路远比想象中的艰难。六点十分,我终于抵达山脚。整个行程两小时,较之前登穹窿山多花了五十分钟,但却更为有趣——那条未经雕琢的山路,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身体与山石的对话,不再是机械的运动,而是对自然的探索。

十天内,这是我第四次登山。前三次都选择了穹窿山——半小时登顶,下山走车道七十分钟,高效得像完成任务。而大阳山则完全不同,它不按套路出牌——从关闭大门到让我迷失山路,每一刻都充满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登山变成了一场真正的探索。

我忽然想起2017年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日子,那时,我追求肌肉的线条,镜子里的倒影。但后来,一位中医师告诉我,僵硬的肌肉阻碍气血流通,像是给身体套上了铠甲。于是,我转向静动锻炼——站桩、太极、呼吸法。三年过去,虽然肌肉消退,但身体却变得更通畅。

今天重新回到山林,登山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从前是为了社交,是为了看风景;如今,登山只是单纯的运动,像一台天然的“跑步机”。路旁的野花依旧在盛开,但我已不再为它们驻足。登山,已成了对自己身体的对话。

刚才上山时,我看到许多游客按部就班地走着景区规划的路线,甚至倒着下台阶减轻膝盖压力。和他们不同,我一个登山新手,却执意探索野径,寻找那条更真实的路。这或许也像人生——大多数人沿着设定好的轨迹走,即使疲惫,也只是调整姿势,而不愿改变方向。

回望暮色中的大阳山,我决定:下次再来,我要直接从那条原始石坡攀爬。不是为了更快登顶,而是为了更真实地感受山的质地。就像今天的下午三点,我并非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为了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登山教会了我一种智慧——"适时"的智慧:不一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而是在感知到的时候,做最适合自己的事。

万士华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