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张执浩先生是诗坛的璀璨明星,凭借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创作理念,在诗坛深耕三十余载。他的诗集《高原上的野花》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书中的诗句如灵动的音符,奏响了诗歌与生活碰撞的旋律。一句“飘落时像突然松开的拳头”,将樱花飘落的瞬间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力量与美感;“把月光包进瓷胎里等待釉变”,又赋予玉兰神秘而优雅的气质。张老师“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的创作理念,宛如一阵春风,吹进了同学们的心田,让大家对诗歌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讲座中,张执浩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为同学们剖析了诗歌的本质与魅力。他以杜牧的《清明》和自己的《咏春调》为例,阐述了诗歌语言随时代变迁而演变的特点,让大家领略到不同时代诗歌独特的韵味。从中国“诗教之国”的文化传统,到诗歌对生命的肯定与帮扶,张老师娓娓道来,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滋养心灵的养分。 阅读古诗,不仅仅是鉴赏和审美,更是穿越时空,感受天荒地老的人生现场,体会隔代相望的生活情谊和乐观豁达的生命态度。张老师鼓励大家,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因为动人的话语不是美妙的文字而是真实的情感。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要固守初心,用专注激发创造力,用真实呈现自我。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与张执浩老师展开了一场思想的对话。当被问及生命不同阶段对诗的感悟时,张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从青年时代的情诗创作,到对文字的疯狂探索与模仿,再到追求通过诗歌呈现自我,展现音容相貌。他建议大家要多阅读多积累,汲取多元的创作灵感,他自己就是先从阅读外国文学开始,再深入探寻中国传统诗人的智慧,其中他最钟爱的诗人是杜甫。
这场诗歌讲座,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同学们的诗歌之路。张执浩老师用“目击成诗”的理念告诉同学们,“当我们用心观察生活,将所见所感化作诗句,我们就已经踏上了诗人的征程。‘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再是简单的物象描绘,而是我们在花影中照见自我的生命姿态。 ”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期待同学们铭记张执浩老师传授的诗学密码,扎牢光阴的根系,让每一次提笔,都成为心与手的重逢,用诗歌书写属于我们的诗意人生。相信在诗歌的熏陶下,树人学校的校园将弥漫着更加浓郁的诗意,同学们的心灵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王丽丽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