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由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贝尔实验室Fellow、IEEE Fellow毕奇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表示,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将卫星、航空器、地面设施深度融合,形成全域覆盖、智能协同的立体网络,对数字低空经济发展起着关键基础的支撑作用。技术的融合正突破传统通信与感知的局限,未来6G还将实现地面网络、不同轨道高度上的卫星以及不同空域飞行器等融合而成的全新移动信息网络。
希腊美国学院(ACG)副院长、欧洲创新联盟院士Constantinos B. Papadias表示,6G将突破传统通信边界,通过地面与非地面网络(NTN)的动态融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泛在智能连接体系。当前,卫星互联网发展仍面临火箭发射成本高、卫星研制成本高、部署周期长等挑战。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钦宇认为,以超大规模卫星为基础的卫星互联网是6G愿景中泛在连接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全球覆盖、应急救灾、军事指挥、手机直连等场景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以“多星协同”为核心理念的分布式卫星通信与网络技术,能够在现有网络规模下有效提升卫星互联网的业务承载能力和网络发展边界。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陈山枝表示,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正从过去竞争转变为现在互补的发展趋势,但今天的卫星通信还没有走出1G的大哥大的商业困境,终端贵、资费高、用户数量小。他倡导要通过6G星地融合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全域覆盖、场景智联”的6G愿景实现。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垚圻指出,“超算上天”将大大助力天基特有信息融合产生的价值属性,推动太空服务迈入“太空AI”时代,提升天基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为商业闭环提供重要支点。而太空与算力的双向融合,面临着空间辐射环境下的系统容错问题、大算力芯片散热问题、软件与算法泛化推广等多重挑战亟待解决。
中兴通讯高级工程师蔡小龙提到,数字低空经济发展受政策、产业和技术推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2万亿元。实现数字低空经济需基础架构网络、低空网络、服务网络和航空网络四方协作,同时安全性、检测能力、更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中兴通讯5G-A通感方案目前在全国28个省市完成超100个ISAC项目。
紫光展锐前瞻标准中心副主任徐志昆指出,低空经济服务涉及到通信、导航、雷达、飞控和管控系统的支持,这些都与6G密切相关。面向6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需地面网络与空间网络深度融合,卫星运营商与地面运营商协同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融合共生。
是德科技资深无线解决方案专家吕荻分享了3GPP 5G NTN与ISAC信道仿真。她指出,是德科技是 5G NTN /6G 测试领域的领先者,可提供丰富多样的解决方案,涵盖软件仿真、组件数字孪生、端到端系统和硬件仿真、组件和射频测试、
圆桌对话环节的主题为“6G 网络赋能数字低空”,与会专家围绕数字低空经济发展所需的数字化基础设施、通感一体化在低空场景的应用、低空网络的频率资源及组网方式、卫星赋能低空的方式、低空场景下通智融合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加速、标准体系完善、产业生态成熟,空天地一体化与数字低空将深度重构人类连接与服务的维度,技术边界将不断延展,数字文明亦将向深空与低空全面渗透。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