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重庆《新华日报》旧址礼赞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驱车在嘉陵江畔疾驰,行至化龙桥地段,拐上一条不知名的下坡便道,绕行到虎头岩下的一个山沟里,我们走进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有《新华日报》四个大字的大门门匾,编辑、记者和印报师傅们的工作地点,以及食堂、发行部等,就在几幢竹木、土木结构简易的夹壁平房里。大院里还分别有一个篮球场和幼儿园的遗址。山坡上面的防空洞里则是印刷厂,为的是一旦遇上日军轰炸,也不影响报纸出版。院内几株粗壮的黄桷树,依然枝繁叶茂。

“旧址”管理团队负责人白双全先生陪我们边参观《新华之光耀华夏》专题展,边作介绍。

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背景下,经过我党的积极争取,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创刊号出版前夕,在报社召开的全体职工大会上,董必武曾形象地说:“《新华日报》是共产党的嘴巴。”

创刊后的《新华日报》努力宣传全国团结抗日的重要性,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全面报道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的作战形势和战况,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事迹,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人民争取胜利的道路。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0月25日,《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领导下继续出版。

1939年,“五三”、“五四”两次敌机大轰炸,毁坏了报社在市中区的房屋,整个编辑部和印刷厂被疏散到了近郊化龙桥虎头岩下的山沟里。在每个不同时期,《新华日报》都根据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

1941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负责同志和红岩、曾家岩的许多工作人员,都聚集在虎头岩下的《新华日报》总馆参加纪念会。周恩来在纪念会上惊闻皖南事变的消息,意味深长地激励大家说:“同志们,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报馆撰写了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抗议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社论,及时印成传单散发。1月17日,《新华日报》写的关于皖南事变真相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被国民党当局全部扣发,禁止刊登。周恩来得知此消息后,题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指示将这二十五个字印在被“开天窗”的版面位置,即报纸的第二版和第三版相应位置。18日,《新华日报》出了内容不同的两份报纸,一份是大量印刷的冲破国民党新闻检查而刊出周恩来亲笔题词的报纸,另一份则是用其他消息补被扣文章送检的报纸。这一天《新华日报》的发行量比平时增加了四倍,使皖南事变的真相及时大白于天下,激起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强烈义愤。

当年,重庆有十多家报纸,其中出报最早、读者最多的是《新华日报》。重庆曾举行各报技术比赛,《新华日报》排字第一,浇版第一,上机器印刷第一。《新华日报》始终以“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得多”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刊登毛泽东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当时,毛泽东正在重庆参加国共两党举行的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到《新华日报》总馆、《新华日报》营业部看望工作人员,并在《新华日报》总馆接待文化新闻界进步人士。

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当时,报馆正在印刷2月28日的报纸,刚印完一张,其余的才印了两版文稿,即被当局封闭没收。工作人员冒险把印完的一张报纸抢出来。如今,这张报纸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新华日报》自创刊起前后工作9年1个月18天,共出报纸3231期。1947年3月9日,新华日报馆全部工作人员由重庆撤往延安。

作为我党当年在重庆唯一公开长期出版的日报,《新华日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赞誉和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潘梓年、章汉夫、熊瑾玎等,以及著名记者陆诒等,都是“新华军”的杰出代表。

听着白先生的介绍,看着展厅陈列的一张张照片,以及一件件的文物,我们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我们还先后参观了排字房、浇版室、防空洞等旧址,深入了解《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的奋斗历史。

应白先生邀请,我们观看了一段时长五分钟,循环播放的《抗战岁月》影像,他告诉我们,影像为美国一家媒体于当年在新华日报拍摄,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画面。他还风趣地说:“影像里,那一位年轻的铸字师傅的发型,很潮、很酷,比时下的青年人还讲究。”观看一个个报社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画面,我们赞不绝口。

“防空洞即将修复,幼儿园也会重建。”白先生对我们说。

烽火岁月中的《新华日报》,书写了一段不朽的历史,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吕晓露 文/图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