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莫砺锋教授论读书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听莫砺锋教授论读书
汤年华
岁在乙巳,时维暮春,余有幸随莫砺锋先生赴昆山讲学。这位新中国首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于江南烟雨中娓娓道读书三味,令人如沐春风。先生皓首穷经六十载,眉宇间犹存少年读书时的澄澈,谈笑间自有诗书涵养的气度。
先生坦言,其治学生涯中最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恰是硕士博士五年青灯黄卷的求索岁月。忆昔南京大学斗室之内,每日晨光熹微便与同窗对坐,案头垒叠三十卷专业典籍,直至子夜星沉方掩卷。这般“坐破寒毡”的功夫,令百万字《杜诗详注》书页残破,四卷本《全唐诗》批注如蚁。即便今时坐拥七壁书墙,仍保持着“扫叶楼中扫叶人”的质朴学风——不赴牌局,少涉酬酢,惟以散步间隙观天地大书,于纸墨幽香寻古今真意。
谈及读书本质,先生援引孔孟之道,谓“古之学者为己”非止求知,实乃生命境界的修行。他以朱熹“读书如煮物”为喻,言治学当如老火煨汤:少年时读《红楼》,但见姹紫嫣红开遍;中年再读,方识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这种“初读如故人重逢,重读似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恰印证了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
在先生眼中,《论语》是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杜诗》乃民族精神的青铜编钟。他尤推重杜工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仁者襟怀,谓其诗史精神恰可疗治的精神粗鄙。讲学时常引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自况,更将辛稼轩“我看青山多妩媚”化入生活美学,令千年诗韵焕发当代生机。
先生论读书法门,自成体系。首倡“煮书”说:先如神农尝百草般泛览,再若庖丁解牛式精研。以读杜诗为例,当先观《杜甫诗选》得全豹,再借《杜诗镜铨》窥堂奥,终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次重“感思并进”:初读须作春江夜雨,与古人灵犀相通;复读当如老吏断狱,究文本肌理,考时代风云。解读《赤壁怀古》,既要感怀“人生如梦”的怅惘,亦须洞察“江山如画”背后的历史褶皱。
最令人动容者,乃先生知青岁月读书往事。田间地头,油灯如豆,一部《稼轩词》伴其走过困厄。“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况味,俱化作穿透黑暗的精神火炬。这段经历铸就其“读书须静观”的信念:在信息喧嚣时代,更要守护“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的心境。
作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先生以“脱稿讲经典”闻名。某次解析《春江花月夜》,从张若虚孤篇横绝,讲到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之评,又勾连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三小时演讲如行云流水。观众但见其妙语连珠,不知背后是七校《杜诗详注》的苦功。
先生近年领衔编纂《国学文学》,将“阳春白雪”化作“下里巴人”。书中引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劝少年人知行合一,借李清照“自是花中第一流”勉学子葆有风骨。这种“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传承之道,恰似阳澄湖畔的并蒂莲——既深植传统文化沃土,又绽放现代教育清芳。
送抵金陵寓所,先生赠余《诗意人生》一册,扉页题写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暮色中望其登楼的背影,忽觉这位“把栏杆拍遍”的读书人,不正以生命践行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至理?
作者简介:汤年华,供职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江苏省全民阅读办授予的“江苏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荣誉称号。获得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全民阅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江苏省红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编著出版图书20多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