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雪与牡丹的缘分,要从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说起。在他年少时,父亲身患重病,需用“牡丹皮”入药治疗,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四处寻觅也未能找到,最终父亲病重离世。这份愧疚,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化作了他对牡丹执着追求的强大动力。经过数年的潜心准备,他毅然走上了培植牡丹的道路,立志要打破“穷人家种不成牡丹”的陈旧观念。
“过去在花圃里一待就是一天,现在也离不开它。”谈及牡丹培育,周友雪老人虽年事已高,但依旧精神矍铄。他说“天道酬勤”,培育牡丹需得沉得住气。几十年来,周友雪潜心钻研新品种,采用老枝扦插、混合杂交等技术,反复试验、不断筛选。他深入田间地头,详细记录牡丹生长的各项数据,再据此改进培育方法,培育一株新品种往往需要十年之功,足见其匠心独运、坚守如一。
凭借锲而不舍的努力,周友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填补了江南牡丹某些品种的空白,实现了牡丹四季开花、花开二度或三度,还培育出了一枝两头或多头的牡丹,甚至能够精准预测并把握花期、实现定时开花。2008年,他成功研发出能在寒冬傲雪绽放的牡丹,使其与腊梅争奇斗艳,开创了“冰天雪地见牡丹”的独特景观。如今,他的牡丹园内汇聚了100余种牡丹,大多为自主培育,其中“阜宁红”“阜宁粉”更是成为了地方特色名片。
多年来,周友雪向全国各地渴望通过苗木致富和美化家居环境的农民无偿寄出了7万多棵苗卉,价值达100万元。2018年,“中国·阜宁首届牡丹艺术节”在周友雪的雪天牡丹园内举办,吸引了近万游客前来观赏,“射南牡丹”的美名传遍四方。近年来,牡丹培育规模进一步扩大,8亩土地上万余株牡丹按早、中、晚三期次第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盐阜地区农旅融合的典范。同时,通过“牡丹+文旅”的创新模式,牡丹园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花卉种植与销售,旺季游客量累计突破3000人次。
如今,虽已年逾九旬,周友雪仍每日悉心照料牡丹。他计划进一步开发牡丹深加工产品,让“一朵花”持续释放强大的富民效应。“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将这份‘花香事业’传承给子孙后代,让牡丹永远成为家乡的骄傲。”老人望着满园芬芳,目光坚定而满怀期待。从孝心的萌芽,到匠心的坚守;从技术的突破,到产业的振兴,周友雪用六十年光阴,完美诠释了“一生一事”的专注精神,以一朵牡丹为笔,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
通讯员 江慧文 顾建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