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大学生用AI做作业,教授怒打0分!南大:已出台指导意见,给学生的AI依赖“立规矩”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讯(记者杨甜子)“全校公选课上有学生用AI作弊答题,我给了0分,并上报了学校教务。”4月17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给记者发来微信,并附上了两张学生作业的截图。记者随即联系了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表示,学生使用AI写作业,没有完成课程的作业要求,苗老师的安排是合适的。南京大学已经出台相关指导意见,给学生作业中的AI依赖“立规矩”。

苗怀明教授介绍,这门全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名叫“《红楼梦》悦读”,学生在作业中用AI回答的是一道主观题,题目为“《红楼梦》对当代中国人有哪些启发?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回答的部分共计716字,分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警惕过度逐利”“家族教育的反思:尊重个性发展”“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真诚与智慧的共存”等五点,并配有导语和结语,平均每一点的文字量不超过一百字。

“这样的行文方式非常‘人工智能’。”苗怀明对于AI并不陌生,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将同样的问题输入了deepseek做了尝试。“我发现,deepseek给出的解题思路和回答内容与学生作业高度一致,部分语句表达甚至完全相同。因此我判断,学生上交的卷面答案是由AI生成的。”

苗怀明给这位学生的作业判了0分,并将这一情况以邮件形式正式上报学校教务部门。南京大学本科生院的教务老师很快给苗怀明回复了邮件:“苗老师,评分标准由您决定。我也用deepseek测试了,确实重合度很高。”

“《红楼梦》悦读”课程的助教,南大文学院研究生张子玥告诉记者,自己在协助苗老师完成课程教授的过程中,确实发现学生作业出现了“AI化”倾向。“我之前已经在课程群里向选课的80名同学发出过提示,一旦发现使用AI完成读书报告等作业,一律作0分处理。”

学生作业中的“AI依赖”,未来有望得到缓解。记者了解到,南京大学于3月27日通过了《关于本科生规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导意见(试行)》,并正式向全校下发。“学生的AI依赖和学术诚信之间确实存在博弈。”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潘柏牵头起草了这份指导意见,他表示,文件对AI“可用与禁用”场景、全流程内容标识与溯源机制、权责明晰与监督等核心要点都做了明确。“我们用这‘三把尺’界定AI使用边界,希望通过AI赋能与规范并行,提升学生的学术自律,共建AI与学术共生的新生态。”





记者追访:“立规矩”只是个开始——


未来的毕业论文将“双重查重”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向记者提供了《关于本科生规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导意见(试行)》全文。禁止“关键内容的创作替代”是文件中非常醒目的一条:

禁止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代写论文、作业、报告或作品中的关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研究(实验)假设提出、选题意义、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研究(实验)数据、研究(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总结、直接生成学术引用与参考文献列表等,以确保最终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学术诚信,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王骏表示:“合理使用AI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学习中,应当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师指引,规范使用人工智能。合理界定人工智能工具在学习的场景,是人与人工智能的正确相处之道。”

“出台文件不是这件事的句号,还得有更具体的解决办法。”这是苗怀明教授在批改学生作业中第一次遇到完全使用AI“代写”的情况,接受记者采访时,苗老师难掩愤怒:“这位同学用的是复制粘贴的方式,老师改作业一下就能辨别出来。如果他们用AI写作,然后再用自己的话修改,就很难辨别了。老师如果没有鉴别能力,学生用AI作弊答题是无法查出的。”

“我们正在相关科技公司探讨,寻求合适的第三方检测工具,到时候会推荐给老师。”对于一线教师的疑惑,南大本科生院副院长潘柏这样回答。“我们也会要求保留相关作业资料。在条件具备时会根据需要予以追溯,通过‘诚朴成绩单’记录相关行为。每一位同学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记者了解到,“双重查重”或将在2025毕业季成为论文提交的常态。学校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进行“查重”和“AIGC检测”,如果超过规定上限,论文将不得参加盲审和答辩。

全国统一的AI使用规范有望制定

记者注意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AI依赖”,南京大学并不是个例。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都以不同形式积极应对着AI工具带来的挑战。例如,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明确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不得超过40%。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强调,在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时,必须明确标注且内容占比不得超过20%。复旦大学则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明确禁止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或进行润色、翻译等工作。

虽然高校们积极“动起来”,但在全国层面,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标准与规范。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使用AI写论文算不算偷懒”就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广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表态:“AI网上应用的场景更广阔了,比方说写论文的构架,用DeepSeek还是可以的。但是好多理科的实验数据等,实际还是靠人。从国家层面来讲,制定规则还是有必要的。”

“AI伦理教育”成为高校新课题

网络社交平台上,“AI依赖”也是热门话题。“有的时候深夜论文写不出来,我会跟ChatGPT商讨一下思路,但是它不会帮你写。”网友“小蘑菇”认为,AI的合理使用,确实有助于思路的拓展。“但对于文学表达,AI真的是个‘门外汉’。”有网友建议,面向学生群体将AI伦理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开设AI工具规范使用专题讲座,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培养。

南大本科生院院长王骏告诉记者,出台AI使用指导意见,并不意味着对AI“一刀切”。“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通识课中专门融入了相关的伦理教育。学生如果觉得必要,或者能够做出创新,可以和老师沟通,得到老师认同后再使用,并记录使用过程备询。AI使用应当遵从教学目标,有教师做好规范和引导,允许事后追溯。”

尽管对学生使用AI当作作业“枪手”有些愤怒,但苗怀明教授对于AI的发展保持开放态度:“可以将AI作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用于教育和阅读。如今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到比这个知识点丰富得多的信息,因此老师的讲授不应该再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而是要将重点放在方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教学生如何搜集和辨析材料,教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知识的传授也不能放弃,它同样重要,但重点应该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石伟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