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长堤徐行,琼花与芍药在青石小径旁悄然绽放,一簇簇粉白的花瓣裹着晨露,好似少女颊边未拭的泪珠,映衬着徐园的月洞门愈发古朴。园内那对镇水铜缸,静默地守着百年光阴,缸底苔痕斑驳,倒映着游人的影子,传说乾隆曾在此钓起一尾红鲤,群臣赞曰:“龙鱼争献”。而今只见几尾锦鲤悠然摇尾,搅碎一池浮光。
行至钓鱼台,方知何为“框景天成”,透过菱花窗棂望去,白塔如一枚温润的玉簪斜插云鬓,五亭桥则成了画框中的琉璃冠冕,风起时,塔铃叮咚与二十四桥的箫声遥相呼应。这桥名取自杜牧“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怅惘,二十四桥的台阶如琴键般错落,每一步都踏着唐诗的平仄。倚栏远眺,湖面烟波浩渺,画舫似从《清明上河图》中驶来,载着琼花的香、芍药的艳、柳絮的软,将春色酿成一壶绿杨春。
最销魂的是暮色中的瘦西湖。夕阳为白塔镀上金边,归巢的鹭鸟掠过芦苇荡,惊起满湖碎金。湖畔茶社飘来美酒的醇香,与卖花阿婆竹篮里的茉莉幽香缠绕,织就市井的烟火,忽而细雨斜飞,湖面腾起雾霭,远处的亭台楼阁化作水墨晕染的淡影,恰似《扬州画舫录》中走出的一页残稿。
蓦然回首,瘦西湖仍如初见那般清癯婉约,她不言不语,却将千年风雅凝成一片柳叶、半弯桥影、二分明月。扬州的春天,原是瘦在骨子里的风流。
作者:李厚尧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 : 华明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