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小型堆主泵成功吊装就位,标志着“玲龙一号”进入系统安装关键期
其中,中核集团研发的“玲龙一号”ACP100处于工程示范建设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清华大学开发的200MWe高温气冷堆已于2023年底投入商运;中科院开发的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于2024年实现满功率。与此同时,国家电投一体化供热堆、中广核集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NHR200-Ⅱ低温供热堆、中核集团开发的燕龙(DHR-400)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中广核、中核集团还开发了ACPR50S、ACP100S 和ACP25S 等海洋浮动堆型号。
多位业内人士曾向澎湃新闻表示,在我国大容量电网高覆盖的客观条件下,小堆单一发电应用场景具有局限性,与大型核电站相比,亦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但小堆,有其独特的用武之地。
王炳华认为,小型堆规模化部署的预期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中小型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替代、北方城市区域供热采暖、核能+石化耦合等工业供汽、海洋和海岛开发供能、满足特殊用户及出口的需要。
其中,美国能源部发布的《退役燃煤电站转化为核电站的效益与挑战调查》报告提出,美国有数百座燃煤电站可以改造为核电站,如果改造成功将有力推进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2030年前后,我国煤电机组将出现寿命到期的高峰期,部分老小机组将会逐渐被淘汰。近年来,华能集团、国电投集团、中广核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均开展了在原火电厂址建设小型堆机组的前期研究、论证。”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城镇供暖总面积超过180亿平方米,化石能源供暖占比超过80%,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预计到2060年,需要替代的化石能源供暖规模需要达到110亿平米。为此,我国已开发了泳池堆等多种低温供热堆型号,可以规模化满足北方地区城镇清洁采暖需要。此外,通过“核能+石化耦合”为工业供汽,有助于加快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不仅如此,我国已制定了海岛发展政策规划,浮动式核电站或海岛核电站是海岛能源供应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王炳华表示,开发海洋海岛,需要加强能源建设,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加快解决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的矛盾,积极发挥小堆在海洋海岛能源市场中配置灵活性等优势。
针对出口市场,“考虑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多数国土面积相对较小,人口规模适中,大型核电站可能并不适合,而小型堆可以更好地适应其电网容量和区域用电、供暖等需求。”他建议,将小型堆作为实施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抓手,面向电网容量小、不适宜建造大型核电机组而又有意向发展核电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国际外交活动开展宣传推介,尽快开展潜在市场评估和技术需求调研,加快形成适应中小电网国家需求、特殊区域用能以及非发电领域发展需求的小堆型号。
王炳华表示,总体来看,当前阶段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单位千瓦建造成本约为大型商用压水堆核电项目2倍左右,初步测算,平准化电价、热价水平较天然气发电、供热具有优势;未来,在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条件下,市场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