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馆内见传承:岁月纹中的劳动密码
走进农耕用具陈列馆,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斑驳的木犁、泛黄的竹编箩筐、锈迹斑驳的铁耙整齐陈列,一件件农具静默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厚重历史。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引导村民游客穿梭于农具之间:“这把木犁一沟一垄都藏着老一辈的汗水。”在农耕馆昏黄的灯光下,几位年长者驻足于展柜前,指尖轻触斑驳的农具,眼神渐渐泛起涟漪。年轻游客举起手机,将纺车、织布机与墙面的蓑衣斗笠框入镜头;孩童踮脚细看玻璃柜中磨损的镰刀,听父亲讲述“颗粒归仓”的深意。无需言语,这些浸润岁月包浆的老物件,已透过纹理与锈迹,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智慧悄然传递。
田埂咖啡漫时光:网红地标串起岁月记忆
银杏树旁,小竹椅与铸铁桌错落其间,现磨咖啡的醇香裹着旧校钟的铜锈气息。年轻人拿着咖啡,在屋檐下找寻最佳拍摄角度,镜头里斑驳窗棂将阳光切割成90年代的光斑。咖啡馆北墙打造的“童年时光”主题打卡区,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模仿墙面的儿时游戏造型拍照,快门声中定格了两代人的童趣时光。转角处的照片墙成为村民的情感驿站,泛黄的毕业合影前,村民们细细辨认,斑驳影像里的青涩面孔与眼前布满皱纹的笑脸交叠,引得路过的游客也驻足倾听那些泛黄的青春故事。照片墙旁的“时光邮箱”里,游客们写下对劳动岁月的感悟:“老照片里的汗水,在咖啡香里酿成了回甘”“原来课本里的‘劳动美’,藏在每道皱纹和老茧里”。
这场以时光为笺的盛宴里,红色教育不再是刻板的宣讲,而是古银杏下随风摇曳的红色故事;农耕文化不再是静止的陈列,而是纺车转动时带起的经纬穿梭;乡村美学不再是生硬的布景,而是晨光里飘着炊烟的黛瓦人家。当暮色为银杏镀上金边,孩子们在乡村咖啡馆前追逐光斑,老人们在毕业照墙前辨认青春,所有关于劳动的记忆与向往,都在这温柔的五月天里,酿成了一首写给土地与岁月的抒情诗。
通讯员 杨培
校对 石伟
编辑 : 王丽丽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