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来源:CCTV4
很多人对陈哲这个名字或许并不熟悉,但他的作品家喻户晓,陈哲早年是首都钢铁公司的电工,业余时间热衷诗歌和音乐创作,1986年陈哲辞去工作成为自由词作家,这一在当时相当叛逆的决定为他打开了音乐创作的门。1986年,陈哲参加“百名歌星演唱会”,创作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一炮而红,奠定其词坛地位。1987年到1988年他在黄土高原采风,创作《黄土高坡》,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使之成为西北风歌曲的代表作,范琳琳等歌手翻唱后风靡全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金兆钧先生这样评《黄土高坡》:它是“西北风”歌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不但因为它运用了西北歌调,歌词也直接抒写黄土高坡,而且作品蕴涵辽阔的时空感、历史深度和英雄主义。
1990年陈哲为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创作歌曲《同一首歌》,这首歌曲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刘畅演唱,“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悠扬婉转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萦绕在几代人的心中,2008年10月,该曲获得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勋章,2009年5月,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陈哲还是国内最早探索数字化音乐传播的人之一,1994年他创办了中国首个音乐网站“中国音乐第一站”,还在香港创立了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和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90年代,在云贵高原采风期间,陈哲被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吸引,惋惜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消失,发起了“土风计划”,最初的土风计划,陈哲只是想做少数民族音乐的发掘和保护,后来又经过几年的艰苦的实践以后发现,如果想要让一种文化得到保护和长期稳定的发展的话,必须做好方方面面的环节,要不然单纯的保护是达不到目的的。于是陈哲组建并创立了致力于促建并探索多样性文化活化循环模式的土风计划组织。他反对单纯抢救式保护,主张通过教育、产业转化、数字化传播等方式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他提出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重在活化传承”,强调构建社会系统支持文化延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