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小店用“心”经营温暖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无声小店用“心”经营温暖
李厚尧
“无声小吃店”开在“江都区第三中学”的对面,店面不大,却极其干净。门前的招牌上“无声小吃”四个字,写得端正,颜色却已有些褪色了。这个店是三个聋哑人开的,一男二女,男的叫徐兆鑫,女的叫陈坚、徐刚。他们听不见,也说不出,只用手比划着,脸上却常挂着微笑。
十年前,他们刚开业时,很有些艰难。客人进门,连喊两声“老板”,见无人应答,便皱起眉头,转身走了。也有不耐烦的,嘴里嘟囔着“聋子开店”,便跨出门去。他们见了,也不恼,只是互相看看,又低头忙自己的事去了。
陈坚是主厨,她曾在南京学过厨艺,手艺极好。她丈夫徐兆鑫的厨艺便是她一手教出来的。徐刚是老同学,做事勤快,手脚麻利。三人合伙,倒也相得益彰。起初生意不好,他们便想了个法子,在店里各处贴上纸条,写明情况,又准备了纸笔,供客人点菜用。如此一来,沟通便顺畅多了。
我初次去时,正值冬日。推门进去,暖气扑面而来,与外头的寒风恰成对比。店里只有三张桌子,却坐满了人。我正踌躇,一个微胖的女人——后来知道是陈坚,她笑着迎上来,递给我一张纸和一支笔。我写下要点的菜,她看了,点点头,转身进了厨房。
不多时,菜便上来了。一盘青椒炒肉丝,一碗紫菜蛋汤,还有一小碟腌萝卜。肉丝切得极细,青椒碧绿,油光发亮。我尝了一口,味道竟出奇地好。抬头时,见陈坚正站在不远处,眼睛盯着我,见我满意,便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
渐渐地,店里的客人多了起来。尤其是中午,三中的学生蜂拥而至,排成长队。三个聋哑人忙得满头大汗,却仍是微笑着。周围的居民见了,常有人自发来帮忙端菜收碗。陈坚见了,便用手比划着感谢感谢,眼睛里闪着光。
我成了常客,渐渐发现他们非常用心。每天清晨,陈坚必跑两三个菜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徐兆鑫和徐刚则在店里清洗、准备,一丝不苟。他们虽听不见,却极是细心。有次我感冒,咳嗽了几声,陈坚便默默端来一碗姜汤,放在我面前,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
墙上贴满了顾客的留言。“味道好极了!”“服务贴心!”“下次还来!”字迹虽然各异,却都是真心实意的夸赞。他们挑了些特别好的,用相框裱起来,挂在显眼处。无声小店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
夏天时,店门口摆了一个盆,里面是免费的绿豆汤。远近街邻,不论买不买东西,都可自取。有环卫工人来吃饭,他们常不肯收钱。偶有流浪汉路过,他们也总会送上一盒饭菜。我曾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人接过饭盒时,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
他们学会了用手机,接入了外卖平台。订单多了,三个人更加忙碌了,却也更开心了。有次我去,正碰上他们在“看”手机,其实是在读顾客的评价。徐刚指着一个五星好评,兴奋地拍打徐兆鑫的背,三个人笑作一团,虽无声,却比任何声音都动人。
十年过去,无声小吃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们计划着扩大店面,却仍保持着那份初心。不管市场食材价格波动,他们小店的菜肴坚持不涨价,而分量依然很足。一见熟人就知道是不是吃辣,是不是口淡,总能烹制对方适口的菜肴。真是用心了。
三中有30多名学生在这里代伙,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有的还竖起大拇指对老板娘陈坚称赞道:菜烧得好吃!陈坚见了,眼里笑成了一朵花,连连打手语表示感谢。最近天气热了,她还给学生们准备了冰饮料。并经常问学生和其他顾客喜欢吃什么,并不断调整菜谱。
冬日里,店里温暖如春;夏日里,绿豆汤清凉解暑。春有荠菜馄饨,秋有蟹黄汤包。四季轮转,无声小吃店的香气却始终飘荡在这条街上,飘进远近街邻的心里。
他们听不见世界的喧嚣,世界却听见了他们的声音——那是一种无需言语的坚持与温暖。
2025.6.7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