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王气与亡气一一读王干的《沧桑南京城》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王气与亡气一一读王干的《沧桑南京城》

李树楚

昼阅夜续,在明亮的灯光下,读王干先生的《沧桑南京城》,非一口气读完不可,欲罢不能,读之又读。当村庄深巷的路灯熄灭时,几百载古村一片漆黑,我的心里却无比明亮,因为从大作中领悟到许多新的亮点。多少思绪涌来,多少感悟在心中萌发、生根、结果。唐太宗的名言陡然在耳畔响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篇佳作简直把“兴替”说透了。《沧桑南京城》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拂去几千载的尘埃,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闪烁于眼前。

沧桑,源自沧海桑田,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大海农田互变,世事无常或人生巨变,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许多变迁和磨难后的那种深沉和厚重感。原以为大作只是梳理了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只有一条线索从时间的长河中汩汩而来,以史说史,然而,细读、慢品、深悟之后,明晰了大作以历史变化为经线,以解读南京城历朝兴衰的密码为纬线,精心编织了南京城几千年这一幅纷繁复杂而壮丽的画卷。

《沧桑南京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随笔”,它从建城之始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282年的历史,梳理得多么简洁而明了,令人惊叹于作者对南京城历史的熟稔,更使我们眼前大放异彩的是从文章梳理中,知史,明史,懂史,对沧桑变化有了新的深切的理解。楚威王,秦始皇,隋文帝,陈叔宝,李煜,李白,杜牧,刘禹锡,辛弃疾等人,如果看到这篇大作,不知有何感想?我想,帝王们一定会感慨良多,会改变自己的认知和做法,会感谢作者如椽的大笔,给他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大课,诗人们会从伤感和悲情中,重新吟诗作赋,意境将真正地深邃起来。翻卷掩卷,一点点感悟,从历史深处,从字里行间慢慢走来。

一,毁灭与依仗

先生的大作纵横捭阖,大气磅礴,眼光独到,开篇就从“王气”写起,正是金陵王气。王气多好啊,也许可以成就帝王霸业,号令天下。有人认为,金陵自古就有王气,且光芒四射。正因为有这“王气”,刺得不在此建都城的帝王头昏目眩,乃至浑身颤抖,寝食不安。楚威王尽管建城于此,听信巫师谗言,以“小金人”葬之,以陵墓来镇压,故名金陵,以毁坏王气,用心良苦。这只是开始,后来不少帝王,非都城南京的,必欲驱除和毁灭王气而后安。秦始皇,隋文帝的嫉妒和害怕之烈,之暴,令人闻而生畏。这二帝对王气的毁灭之举,即对南京城的毁坏,已达登峰造极之地步,必欲毁灭王气而后快。秦始皇改为秣陵,隋文帝“平荡耕垦”,毁为菜地。这二人满以为金陵王气消失殆尽,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江山千年万载。殊不知,天道,历史,事实,跟他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秦二世而亡”,隋朝在杨广之手即灭,都是短命王朝。可见,妄想靠毁灭所谓的王气,就能千秋万代,只是一厢情愿,不造福人民,必然是建得快,亡得快。反之,在南京建立王朝者,想依仗王气,不思朝政,不为民着想,而是荒淫无道,昏庸无能,还想传之久远,无异于痴人说梦。陈后主曾扬言“王气在此,无不摧败!”盲目自信的后果必然是悲剧性的。最后跳井又被浮,爱妃自杀、被杀。南唐后主李煜不务正业,一代伟大词人,一世荒唐皇帝。国破身俘,一包“千机药”暴毙于宋宫,悲惨如斯,令人唏嘘!如此,毁灭和依仗王气,都保不了江山社稷。就这一点来说,大作带给人们的启迪太深刻了!那些在天堂或地狱的帝王看后,会痛心疾首地说,毁灭或依仗所谓王气,错了!更会不无惋惜地说,早看到这样的巨作就好了。历史没有如果。

二,地形佳,条件优是“表”,励精图治才是“里”,才是实质

中国人历来讲究“风水”,可以理解,南京城有山有水,有得天独厚的地形,“虎踞龙盘”,澎湃的大江滚滚东去,山矗立,水环绕,这只是自然条件,如果仅躺在优越的地形地貌上,不努力奋斗,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江山是保不住的。六朝在此建都,虽是小朝廷,但如果励精图治,立足江南不是难事,可惜能者少,庸者多,小朝廷风雨飘摇,皆不长久。秦始皇毁王气,但“后院起火”,误用奸佞,接班人的选择大错特错,“秦二世”不堪重任,迫害忠良,连长子扶苏都被迫自杀身亡,这是何等的悲哀!大一统的条件可谓优矣,哪朝能比!但就是江山不保。隋文帝尽管也一统天下,在位时干了不少大事,但民不聊生,人民怨声载道,虽背景很好,但到杨广就朝灭身亡,留下千古遗恨!大作鲜明的对比,透彻的分析,确凿的史实,告诉我们,条件再好,不能充分利用,什么王气也保不住你,亡气必然而来。“风水”再好,也挽救不了一个王朝的命运,一切为老百姓着想,才能巩固江山,世代相传。

三,六次毁城,苦难而惨痛,诗人情不能已

大作将读者带到了南京苦难的历史长河,在长河里我们边游边思,这长河风平浪静时少,波浪滔天时多,那滚子似的浪涛,呛得人不得不抿嘴而泳。南京城多灾多难,更多的是劫难。六次毁城令人痛心而扼腕叹息。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摧毁再推毁。苏峻毁宫殿,烧房屋,侯景使士林馆都化为灰烬,杨坚的残忍超过任何人,金兵撤走前,同样是一片灰烬。太平军杀人血流成河,湘军对城内洗劫一空,一把大火了之,日寇南京大屠杀更是惨绝人寰!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一座都城,有南京城遭受的劫难之大。龚自珍曾断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些刽子手,不但“去史”,还杀人放火,将城夷为废墟。熊熊大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刽子手的狞笑,看到了百姓的仰天长叹,泪飞顿作倾盆雨。但他们毁城,自己也逃不脱身败名裂的下场。杨坚不仅杀人,更“杀城”,城郭变桑田,何等惨烈!但杨广的绞死,是他永远也看不到,想不到的。隋37年的短命历史,是对杨坚的最大嘲讽,也是一个真正的报应,多行不义必自毙得到了真切的印证。南京城的苦难,引起了多少诗人的叹息和伤感。大作列举了很多诗人咏叹南京城之作,让我们开了眼界。梁武帝文武双全,但晚年迷恋佛学,侯景之乱更抹去了一切功绩,所以杜牧才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刘禹锡的“潮打空城寂寞回”,繁华已去,一片萧条和荒凉。唐代诗人如此,宋元诗词人何尝不感慨万千,笔下涌现了多少叹息,多少苍茫,甚至多少泪花。作者以诗为佐证,为毁城作了注脚,诗用得甚妙,诗意中的悲情使毁城之灾更加深重,太富有张力了!

四,千年诘责,恨铁不成钢,彰显了一种情怀

作者对陈后主依仗“王气”的糊涂,不思进取的惰政,抱妃跳井的悲剧,作了无情的嘲讽,掷地有声,在令人痛心中,如一根钢鞭抽打着这位亡国之君,抽得好,打得实!文章对陈后主的鞭挞,也是对天下亡国之君的敲打,更是对一些继位者如雷在耳的警示。而对李煜这个南唐后主的诘责,令人深思。“李煜啊李煜,你为中国诗词增添了璀璨的一页,却让南京再度蒙耻遭辱,金陵亡气再度降临,让我怎么说你呢?”这对李煜“文功”的肯定,对国破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诘责,恨铁不成钢的痛惜,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奋”的情感,为李煜叹息,为李煜扼腕,更为李煜没有把握住“王气”而留下千年遗恨!王气不管有无,但亡气却像两根长藤紧紧缠绕着两个后主。怠政,不为民着想,一个“隔江犹唱后庭花”,堕落至此;一个醉心于诗词歌赋,耽于大业,主次不分,糊涂啊!作者的诘责,有情有义,有深度有道理,也是对所有亡国之君的诘责,诘得深沉,诘到了关键处,诘得恰当。值得人们铭记。

五,屡仆屡起,屡毁屡建,劫难恸天,决心撼山

南京城饱受的磨难,经历的劫难,天若有情天亦老。我们既为南京城的多次劫难而痛惜,更为她“没有消沉而消失”油然而生敬意,她的生命力之强,不相信泪水的斗志,劫后重建之坚韧,没有一座城市可比。火光冲天中,他们向死而生,深仇大恨刻骨铭心,火光映红了悲愤的脸庞;血流成河中,他们涉血水而渡,掩埋好同伴、乡邻的尸体,在废墟上奋斗前行,重建家园,正如作者所说,能够一次次死而复生。这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意志?岁月悠悠,风雨如晦,火光熊熊,苍天为之悲,血流成河,大地为之泣,但人民没有被恐怖所吓倒,没有沉浸在悲伤里,而是拭去泪水,顽强重建,使南京城始终屹立在中国大地上,值得后人尊敬和赞叹。不仅如此,她曾有的辉煌更令人惊讶。明人余光的《两京赋》描写的盛世繁华,谁能相信这是毁城后崛起的繁荣景象。一个个中心,《永乐大典》的问世,七下西洋的鼓鼓风帆,使节云集于此的大国威望,这一切把明时都城的辉煌诠释得淋漓尽致。最使我们感佩的是,大作没有仅停留在“毁”后的惨和悲上,而更写抗争、奋起、拼搏精神,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这样的作品张力才大,主旨更深刻,教育意义巨大,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会产生势不可挡的豪情壮志,使读者懂得了面对劫难时必须具有的无畏和勇气,方能再次崛起的深刻内涵。这样的作品多么珍贵,多多益善,但只是凤毛麟角。

《沧桑南京城》这篇大作值得每一个人都应认真阅读学习,它折射的哲理深刻而厚重。南京,到底有没有王气?从多少帝王的嫉妒,不择手段地毁灭之,似乎有;但六朝的衰败,尤其两位“后主”的被俘、国破身亡,又似乎没有。历史是一面最明亮的镜子,毁灭王气不能保佑你,没有陈胜、吴广,也有张胜、李广;依仗王气同样不能功成身退,江山稳固。王气和亡气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王气中蛰伏着亡气,亡气中又能激发和孕育王气。抓住王气方能远离亡气,王气不管有没有,历史发展的规律无法改变,社会向前发展的潮流势不可挡,任何人想逆历史潮流而动,只能螳臂挡车,蚍蜉撼树,徒劳无功。在王气和亡气的变化转换中,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光彩和暗淡同在,繁华和衰败相随,显赫和无闻一起。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兴亡人民定,盛衰历史鉴。这篇大作给我们的教益太多了,只能谈些一孔之见。

王干,生于江苏里下河,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文艺报》编辑、《钟山》杂志社编辑、江苏省作协创作室副主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现为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90年代中国文学备忘录》《王蒙王干对话录》《汪曾祺十二讲》《人间食单》《论王蒙》等,出版有《王干文集》十一卷。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