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音乐创造了差别 ——《音乐的语言》读后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音乐创造了差别

——《音乐的语言》读后

汤年华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能接近上界的语言的人是有福的。

每个人都具备音乐的潜能。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

音乐有利于人的智力开发。

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音乐创造了差别。

“莫扎特效应”,有效提高大脑功能。

培养音乐兴趣,开发儿童潜能,塑造性格,帮助儿童发展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启蒙,这个过程充满快乐。

……

这些金句均出自《音乐的语言》,这本书的核心要义在于“亲子音乐启蒙”的理念——父母作为“自然的歌唱律动者”,引导儿童获得最初的音乐体验。这看似温和的路径,实则蕴藏一个颠覆性的洞见:亲子音乐启蒙绝非单向的“教”与“学”,而是父母与孩子在节奏与旋律中共舞的一场“双向启蒙”。

作者罗娅妮女士将父母定位为儿童音乐活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这悄然解构了传统教育里家长作为监督者或评判者的固有位置。当父母放下权威,拾起歌声与肢体律动,回归一种本真的表达状态时,奇妙转变开始发生:孩子不再是纯粹被动接受技艺灌输的对象,而成为共同感受音乐之美的参与者。书中倡导的“自然歌唱律动”不仅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更是对成人世界被规训已久的情感表达的松绑——那些被生活重压尘封的感知能力与纯真喜悦,竟在亲子间的音乐活动中被悄然唤醒。这样的观点,真是妙不可言。

崔永元先生的评价点出了音乐作为一扇“窗口”的深邃价值。罗娅妮书中实践恰为父母与孩子共同推开这扇窗,在音符流动中一起凝望那“逻辑、历史、宗教等诸多丰富学问”的风景。当父母不再是窗外指点的旁观者,而成为窗内并肩欣赏的同行者,共享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音乐所唤起的惊奇、感动与心灵共振。朱伟先生称音乐为“上界的语言”,当父母放下身段,以同样敬畏与好奇之心去聆听、应和孩子的咿呀与节奏,音乐便成为跨越年龄鸿沟的神奇纽带,让两代人共享“接近上界”的福分。

在功利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书中理念无疑是对教育异化的一次拨正。当学琴考级、证书加分成为音乐教育唯一目的,音乐便从灵魂滋养退化为冰冷的工具,亲子关系也在焦虑与强迫中走向紧张。罗娅妮强调的“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体验音乐”,正是对音乐本真价值的回归——音乐不该是悬于殿堂的孤高技艺,而是融入日常呼吸的生活之美。鲍尔吉·原野先生所言“音乐告诉我们人的位置”,这位置并非等级森严的排名高低,而是父母与孩子作为平等生命个体,在音乐声波中共振的和谐共存。当功利目标消隐,音乐才能以其本然力量,真正达成“健全人格”与“家庭美育”的深层目标。

音乐启蒙于是成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父母并非高明的施教者,而是被孩子天然节奏与纯粹反应所点化的“再启蒙者”。孩子的存在如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成人世界在音乐感知上可能早已蒙尘的缺失;而父母参与音乐活动时的敞开与投入,又为孩子提供了模仿与内化的情感模板。罗娅妮所创的“全感式音乐启蒙方法”,其生命力正源于这种互动中的双向滋养——在共同歌唱、律动、聆听的亲密时光里,父母重温生命初期的纯粹感知,孩子则在安全的情感依恋中,敞开怀抱拥抱音乐的无限可能。

当父母在书中感召下与孩子一同沉浸于音乐世界,他们不仅是在开发孩子的潜能,更是在重启自身对美的感知之门。功利主义喧嚣的当下,罗娅妮所倡导的亲子音乐启蒙恰如一股清流——她提醒我们,音乐的本源价值在于唤醒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而当父母与孩子以平等姿态共享这份语言时,音乐便得以回归其超越年龄的纽带本质,成为家庭心灵深处共享的永恒家园。

作者简介:汤年华,供职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江苏省全民阅读办授予的“江苏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荣誉称号。获得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全民阅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江苏省红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编著出版图书20多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