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路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江宁路
◎宋廷军
南京江宁路呈南北走向,北起武定门内长乐路,向南过雨花门,至应天大街,东临明城墙,西接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老门东地区一条重要的主干道路。
江宁路得名于南京旧称——“江宁”。
“江宁”这个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每个时期,单拎“江宁”二字就可以说出很多故事。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废吴都建业(今南京)之名,复其旧称秣陵,并析秣陵西南置临江县(治所在今南京江宁区江宁镇)。次年,司马炎南巡至临江,联想天下初定,黄河以北战乱已萌,而此处江野寂静,感叹“江外无事、宁静于此”,于是将“临江县”更名为“江宁县”,寓意“江南安宁”,是为“江宁”之由来,沿用至今,已逾1700年,南京别名江宁亦始于此。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宋书·州郡志》云:“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更名。”著名地理学家、史学家、“江东孔子”顾野王在“集汉魏以来地理之大成”《舆地志》中云“江外无事,于南浦置江宁”。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划时代巨著《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二·昇州江宁县”引《舆地志》记载:“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呼江宁。”
江宁县得名不久即废,但具体年代无法考证。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司马炽复置江宁县,县治未变。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于石头城(今南京)故址置蒋州。唐初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一代名相魏征《隋书》卷七云:隋“平陈,诏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统江宁、当涂、溧水三县”,治所在今南京清凉山,“隋开皇十年移于冶城”,治所约在今朝天宫建邺路中段。隋大业三年(607年),将建康(今南京)城内外原有的建康、秣陵、同夏、江乘、丹阳、湖熟、江宁七个县邑进行了破天荒的调整,只保留江宁一县,废除其余六县,并将所废六县地域统归江宁县管辖,此江宁县辖境尽括六朝京畿之地。
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李渊析江宁、溧水二县境,置安业县。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五云:“安业县唐武德二年析江宁溧水置”。次年六月,改江宁为“归化”县,县治仍其旧。唐地理学家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改江宁为归化县。”后晋刘煦《旧唐书》卷四十亦云:“武德三年,于县置扬州,仍置东南道行台,改江宁为归化。”武德八年,并安业入归化,改归化为金陵县,次年,金陵县更名白下县。
贞观九年(635年),太宗李世民改白下县复称江宁县。105年后,即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迁江宁县丞,任职达七、八年之久,世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公务之余开办私学,传授诗歌创作,并将教学讲义编辑成册,名曰《诗格》,这是中国最早论述诗歌意境的理论专著。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肃宗李亨废江宁县置江宁郡,以建邺路中段原江宁县城为治所,领江宁、句容、溧水、溧阳四县,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有载,此为江宁一名首次用于县级以上政区。时仅一年,乾元元年(758年),肃宗又改江宁郡为昇州,辖江宁、句容、溧水、当涂四县,不久即废。乾元二年(759年)六月,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颜真卿升为昇州刺史,并充任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是年,将乌龙潭设为官方放生池,并于潭旁建造放生庵以立碑纪事。上元二年(761年),肃宗以当时的年号为名,改昇州统辖的江宁县为上元县。晚唐“十上不第”的才子罗隐《过废江宁县(王昌龄曾尉此县)》一诗,除了描写风光、抒发情感之外,还提到了“废江宁县”,因罗隐生活的年代,只有上元县,没有江宁县,这大概就是“废江宁县”的由来。
天祐十四年(917年),此时离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灭亡已经过去10年,以扬州为中心的杨吴政权仍在使用唐昭宗天祐年号),杨吴政权在原有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四县的基础上,分上元县西南十九乡和当涂县北二乡新置江宁县,以秦淮河(今内秦淮河)为界,秦淮河北为上元,秦淮河南为江宁,两县同属昇州管辖,同城而治(这一格局持续至清末,近千年)。北宋学者欧阳忞《舆地广记》云:“唐既改江宁为上元,南唐复析上元置江宁,分治郭下。”昪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取代吴称帝,在金陵即位,国号唐(史称南唐),以金陵府为都城,改金陵府为江宁府,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广德、繁昌等十县,辖区覆盖了今南京市及周边部分地区;江北的六合县一度划归江宁府。府治在今中华路东侧锦绣坊。这是“江宁”用于府名的开端。
北宋,开宝八年(976年)十一月,太祖赵匡胤降江宁府为昇州,统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
景德年间,真宗赵恒将西晋司马炎所设的江宁县置为“江宁镇”,江宁镇之名始于此,历代相沿不废,为南京西南的重要集镇,因地处要路,北宋还置有江宁驿。清代蒋士铨《泊江宁镇》一诗对古镇风光盛赞有加:“三山萦簇拂眉飞,如带春江剩半围。”今已改设为江宁街道。天禧二年(1018年)二月,真宗赵恒复升昇州为江宁府,辖江宁、上元等县,并以九岁的皇子赵祯任江宁府尹,进封昇王,所以江宁府又遂称昇国。
景祐元年(1034年),江宁知府陈执中在城治东南(即今夫子庙)创立江宁府学,为南京府级官学之始,在科举时代是江苏学子读书的最高学府,有“东南第一学”之称,至今有近一千年历史。
北宋年间在江宁任职名垂后世的人物颇多。“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的苏颂一度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任江宁府江宁县知县。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包拯知江宁府,元绛任江宁府推官。王安石曾三次任职江宁,一是治平四年(1067年),“命知江宁府”;二是熙宁七年(1074年),“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三是熙宁九年,“判江宁府”。熙宁十年,王安石辞去江宁府判,隐退江宁,直至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溘然病逝。王安石挚爱江宁,歌咏江宁(包括江宁府和江宁县),一生歌咏江宁的诗歌有960余首。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起知江宁府。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逼近淮南,驻扎在江宁府的御营统制官王亦率禁军谋反,赵氏在兵乱之时让衙役、随从从城墙上垂下吊篮方式弃城外逃。三月初,李清照离开江宁,往西行船至和县乌江边,在项羽庙停留,写下传世名篇《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同时也暗讽了自己的丈夫。同年五月,宋高宗离开临安,临幸江宁,下诏将江宁府改称建康府,辖江宁、上元二县,按《江宁府志》:“又徙上元于城东隅。绍兴三年,高宗驻跸。明年,徙府治于东锦绣坊今旧内处。”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建康府为建康路,辖江宁、上元、溧水等五县。江宁衙署移至于南城外越城侧(即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南处)。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辖上元、江宁、句容三县及溧水、溧阳二州和集庆在城录事司,直至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取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辖江宁、上元、句容等三县和溧水、溧阳二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升应天府为南京,统辖应天、凤阳、淮安等十四府,应天府辖上元、江宁、句容等八县。江宁县管辖地偏于西南,辖有江宁、秣陵、金陵(今陶吴)、大城港(今大胜关)四镇,及铜山、朱门等二十一乡。《永乐大典》卷七七○一云:“江宁县,旧在聚宝门外西街越城之侧,今徙银作坊内,系旧府治。”县治约在今长乐路3号一9号之间,直至民国时期,历时近六百年。
清顺治二年(1645年)年闰六月,改南京为江南省,以应天为江宁府;江宁府领上元、江宁等八县;两者以昇州路和中华路为界,东北属上元县,西南属江宁县。顺治十八年,江南省划域分治,置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管辖安、徽、宁、池、太、庐、凤、淮、扬九府,徐、滁、和、广徳四州,寄治江宁府。右布政使辖江宁府、苏州府等五府,治所驻苏州。
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分置为安徽布政使司和江苏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驻地为江宁府,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移驻安徽安庆,结束了其驻地在江宁府长约百年的历史。又在江宁府增设江宁布政使司,司署在大功坊徐达府第旧址(今瞻园路太平天国纪念馆所在地),将原来江苏布政使下辖的江宁、淮安、徐州、扬州四府,通州、海州二个直隶州拆出由新设的江宁布政使司管辖,与江苏布政使司对治。
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天国以金陵为天京,改江宁府为江宁郡,这是江宁郡之名在南京历史上的第二次出现。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复称江宁府,隶属江南省江宁布政使司,辖江宁、上元等县。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都南京,废江宁府及上元、江宁二县,置南京府。次年12月,废南京府,将原上元、江宁两县并为新的江宁县。1914年5月,江苏省行政区被划分为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五道。金陵道下辖江宁、句容、溧水、丹徒等十一县,治所在江宁县。1916年6月,江宁全县改设七市九乡,七市之中包括江宁市、江宁镇市、凤台市等。1927年,国民政府废除道制,以城区部分设南京特别市,江宁县境退缩为乡郊地区,为京郊第一县。1933年2月,设江宁自治实验县。1935年5月,江宁县正式迁往新县治的所在地——土山镇(今东山街道)。新世纪初,江宁撤县设区,遂成今制。
1958年,南京城内的宁省铁路(1912年,改称“江宁铁路”,1927年,更名“京市铁路”)线改建为市政道路,为沿袭城南道路以南京旧称命名的规则,故将原宁省铁路的这一段以“江宁”二字命名,是为江宁路名称之由来。
值得玩味的是:江宁是南京的旧称,秦淮是南京的代称,南京城墙内的江宁路在秦淮区,南京城墙外的秦淮路在江宁区,二者交相辉映,倒也有趣。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