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苏超”的火爆,看呆了我!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当了一辈子的体育记者,退休快四年的今天晚上,一场“苏超”比赛南京队对苏州队的广场大屏直播,颠覆了我对比赛,对体育的认知。

        就住在南京奥体中心西侧银杏里文化街区的边上,前天晚上散步到这儿,看到几百米长的街区两旁搭起了许多棚子,还有许多“苏超”的广告牌,料想近来火遍大江南北的“苏超”要在这儿搞广场大屏直播了。今天晚饭后带着相机来到这儿。实在没想到,在晚上还是三十多度的炎炎夏日里,这里的火爆程度大大超过了当年世界杯足球赛最火热年代里的场景。

        走出小区,奥体大街、大剧院与银杏里间的水韵路两侧就停满了各式小车,应该是银杏里的停车场停不下了,交警也就只能临时允许大家把车停在这儿了。进入银杏里,平时晚上没什么人烟的这个街区简直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道路两旁整齐的售货棚子里,各式各样的小商品琳琅满目,生意兴隆。走到尽头的广场上,大屏幕上正在放着南京队与苏州队的比赛直播,那热烈的场面跟当年中超比赛现场一样一样的。

        不过,这个上千平米的广场被围了起来,里面两边是售货棚,中间前面是塑料小板凳,后面是一张张满是酒水的小圆桌,我去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不让进去了,连围栏外面也都挤满了人,我只能扛着相机挤过去,高举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绕着这个直播广场走了两圈,想见缝插针拍几张,可前面全部是人头,让你难以按下快门。

        透过人头看过去,里面有光着上身的大汉,有带着小孩的家长,有亲密相拥的情侣,也有轻松喝着啤酒的一家老小,大屏的直播中,南京广电的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解说着比赛,鼓动着情绪,下面上千观众也随着场上形势的起伏而欢呼,而叹息,连几岁大的小孩也高举着小扇子跟着大人高喊着。

        天气实在太热,绕着这个直播现场兜了两圈正好到了中场休息,我也就从街区另一侧返回,走过平日里看上去并没多少生意的一家酒吧,外面露天临时摆放的十几张桌子都挤满了人,大门口都被想进来的人挤爆了,好不容易挤进去一看,简直惊呆了,大屏上还在放着比赛现场的镜头,下面的几十张餐桌满满当当的,都难以插足了。

        满身臭汗回到家,先到家的夫人看我光拎着个相机回家,就说:“你怎么空着手的?那边有好多不要钱的好东西呢,荔枝、芒果、龙眼、肉干什么的,我吃了好多,还带了不少呢。”怪不得现场看着各个售货棚生意好火呢,原来都是有试吃的。住在这儿好多年了,如此火爆的场面还是第一次。

        一场比赛,还是一场业余比赛,还不是在比赛现场,只是在场外的广场大屏直播现场,就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引起如此广泛的外溢效应,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感觉自己三十多年的体育记者工作好像白干了,不得不勾起我很多的回忆,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苏超”,其实是“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的一个俗称,它的火爆应该是江苏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也是江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它任何一个省市恐怕都难以复制。首先,江苏十三个市被称为“十三太保”,都进入中国百强市,口袋有钱才能办这样的比赛;其次,江苏十三个市,文化传统五花八门又相互交融,各个城市有各个城市的性格特点,象苏南苏中苏北传统上文化、习俗、个性差异,造成的相互间的互不服气;再有就是由此形成的江苏城市间相互竞争,又相互包容的江苏特色,没有一个省份有江苏这样“散装”又“凝聚”的地域文化。

        但作为一名从事体育报道三十多年的记者,我认为还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苏超”到目前为止是一个纯粹的比赛,真正的比赛,其中“苏超”的一个口号我特别有感触,那就是: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比赛,就是比赛,别夹杂太多其它的东西,它就是球员在场上踢球,在场上展示,球迷在场下快乐,在场下嗨歌,是人们观赏竞技,体验比赛,宣泄情绪,享受快乐的过程,犹如人们欣赏音乐、戏曲、文学作品一样。

        记得差不多是二十年前了,跟几位搞足球的一起吃饭,一位曾经的国字号球员坐在我边上,悄悄地跟我说:老哥啊,有个赛季全部比赛或胜或负或平都是领导、教练要求好的,只有一场比赛,领导赛前严肃地要求我们“这场比赛一定要拿下来”,可是,要真踢,我们真的不会了啊!在这样的足球环境下,中超也好,中甲也好,水平越踢越差,观众越踢越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所以,自“苏超”火爆以来,我一直担心的是“苏超”能不能一直“纯粹”下去,这是“苏超”能否一直火爆下去的根本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江苏曾有过一个很火爆的业余比赛,叫“致富杯”篮球赛,以苏南发达地区的各个乡镇为单位组队参赛,影响没现在的“苏超”大,但在各参赛乡镇,跟现在的“苏超”一样一样的。但当那年我现场采访在我老家江阴青阳镇举办的这一比赛时,就发现已经变味了,参加比赛的一看就不再是各乡镇的农民,而且是一队队水平越来越高的“雇佣军”,一个个能飞身扣篮的“农民”,当即我写了篇评论,大致主题就是:“致富杯”还能火爆下去吗?果然,这一比赛很快就难以为继了,再也没有声息了。

        “苏超”是地地道道的江苏“特产”,它顺应了江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江苏人民对社会文化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发展,我衷心地希望“苏超”能一如既往地“纯粹”下去,一如既往地火爆下去。

        朱仕农文/摄(2025年7月5日晚)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