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爱白乐天,相逢何必曾相识 ——听莫砺锋教授讲《白居易十讲》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我们都爱白乐天,相逢何必曾相识
——听莫砺锋教授讲《白居易十讲》
汤年华
在堪比“苏超”的第十五届江苏书展,我追随莫砺锋教授,听他讲《诗意人生》,听他讲“千古风流陆放翁”,听他讲《白居易十讲》。
我在前排认真听到莫教授用平缓沉厚的声音讲述白居易,他的声音不高,但仿佛穿透了苏州博览中心的天花板,回荡在白居易曾为太守的姑苏城:“我们都爱白乐天,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是一位真正被时代与人民所拥抱的诗人。其诗名之盛,竟至当时的狂热追随者将他的名句刺青于身,视若珍宝。这灼灼光芒,不仅源于诗句本身的璀璨,更源于其中蕴含的深切人情与普遍悲悯。白诗宛如一泓清泉,映照出人性深处最普遍的情感,也映照出我们灵魂中对温柔共鸣的渴望。
白居易的诗作如繁茂巨树,其主干大略可分为四枝:讽喻、感伤、闲适、杂律。曾经,人们最推崇那饱含雷霆之力的讽喻诗篇。他如仗义执言的勇士,直面人间疾苦,用笔锋剖开社会的暗疮。《卖炭翁》便是其中一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仅十四字,便将老翁那被生存绞索勒紧的挣扎与绝望,活生生钉在历史的墙壁上,使千年之后的我们犹能听见那沉重喘息。这些诗篇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功用,如警世洪钟,至今余响不绝。
然而,讽喻诗并非其诗魂的全部华彩。感伤诗则如月下幽潭,沉静而深邃地映照出人生无可回避的缺憾。尤其是《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座丰碑,倾注了诗人对世间悲欢离合最深沉的感喟。《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如星辰陨落,“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誓言,最终化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永恒遗恨,字字如血,刺入人心最柔软处。白居易对爱情的描摹尤为动人心魄,他不仅歌颂其炽烈,更洞察其忠贞。
而《琵琶行》之所以能穿透千年时光,叩击一代代人心,其伟大之处,正在于诗人投向那位陌生琵琶女那一道充满理解与悲悯的目光。他放下“江州司马”的身份,在浔阳江头的瑟瑟秋风中,聆听那漂泊伶人指间流泻的幽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以其天才之笔,竟将那玄妙不可言传的音乐化作了文字中的惊涛与珠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莫教授表示,白居易大概是写声音最成功的诗人之一,他让无形的旋律有了可触可感的生命。
但这音乐之美只是桥梁。当琵琶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倾诉其“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飘零身世时,白居易的笔锋骤然转向内心的激荡。他倾听她的沦落,也照见了自身的失意。于是,那句石破天惊的慨叹喷薄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目光的相遇,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怜悯,是灵魂在苦难深渊中的彼此辨认与深深拥抱。他穿透了地位身份的隔膜,在生命的本质层面与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歌女达成了最深刻的理解与共情。莫砺锋教授于此点题:这“善良的目光”,正是白居易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它提醒我们,在擦肩而过的瞬间,在素昧平生的际遇里,尝试去理解他人的悲欢,去体察那沉默背影下的故事,去投以一份源自灵魂深处的善意。是啊,有些人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获得了一点名利,于是就飘了起来狂了起来,在莫教授看来,他们同样是可怜的天涯沦落人,只是他们并不自知。
莫教授正反两个方面讲“同是天涯沦落人”时,仿佛有琵琶的余韵在空气里颤动。这道目光,穿越了千年烟雨,从浔阳江头那位青衫司马的眼中,直抵我们当下喧嚣浮躁的人间世。它并非要求我们做悲天悯人的圣徒,只是轻轻提醒:在行色匆匆的街头,在地铁拥挤的角落,在每一个与陌生生命交错的瞬间,稍稍停驻,尝试去理解那沉默背后的故事。那清洁工扫过落叶时疲惫的弯腰,那异乡人面对站牌时短暂的迷茫,那老人独坐长椅上的静默……投去一道平静而温暖的目光吧——这目光本身,已是暗夜里的微光。
莫教授也提及步入晚年的白居易,诗风转向了平和恬淡,开创了前所未有的“闲适诗”境界。他不再执着于力挽狂澜,而是在“知足常乐”中寻得内心的安稳。其《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之句,便是此心境的写照。他写下著名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处世哲学,以“寿胜颜回夭,富比黔娄贫”等与古人的比较,来化解现实的困顿,安顿疲惫的心灵。莫砺锋教授精辟指出,这并非消极的退缩,而是在个体力量无法撼动巨大现实壁垒之时,一种守护心灵澄明、涵养内心善意的智慧策略。唯有先安顿好自己这颗心,使其免于被无休止的愤懑或焦虑所灼伤、所麻木,才能长久地保持那份向陌生人投去温暖目光的能力与心境。正如他在洛阳龙门为修葺险滩而奔走,将毕生心血编订文集藏于庐山东林寺以求不朽——这安顿自我与惠及他人的努力,其内在精神是相通的。
也许我们无力彻底驱散时代的寒凉,却足以让漂泊的灵魂在擦肩而过的刹那,感知到一丝源自人类共同体的温度,确认彼此的存在并非孤岛。这份对陌路生命的温柔注视,正是白居易穿越千年风尘,递给我们最朴素、也最珍贵的人间灯火。
作者简介:汤年华,供职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集团。获得江苏省全民阅读办授予的“江苏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荣誉称号。获得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全民阅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江苏省红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编著出版图书20多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