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与放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放下与放下
文/袁小龙
最近,在网络平台上常看到一些文案和短视频,内容趋于佛系化,讲得最多的就是让人“放下”。
诸如“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身体才是自己的”“活好当下,快活一秒是一秒”等,主打迎合一些人的心理,而博得更多的流量。
主播俨然一副教师爷模样,讲得有板有眼,神乎其神,刷屏者听得叩头叩脑,啧啧称道。
尤其那些家庭和事业不顺心的人,更感到句句戳心,大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领悟,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有人把这些内容称之为“劝世文”,劝人要想得通,看得开,不再为没完没了的人间世事而纠结。
这些劝世文,咋一听似乎颇有道理,对一些焦虑、抑郁、空虚的人来说,不失为一剂尚好的良药,使其心如止水,与世无争,一切都无所谓,不在乎,冷漠置之。
这种放下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和穿透性,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
因各人的处境不同,放下的情形也不尽相同,有世仇怨恨的放下,男女情感的放下,有儿女情长的放下,世间交往的放下,也有责任义务的放下,人生仕途的放下。
不少人想放下,却又放不下,长期处于两难之间,往往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自抛自弃,这种放下实际也是一种逃避,一种自闭,一种退隐。
放下的本质,是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方面,不抱任何希望,没有任何追求,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而心灰意冷。
放下的原因,亦如搬物,有的是实在拿不动了放下,有的是看到东西脏了放下,有的是人家不让拿了放下,也有的是自己不愿拿了放下。
没人去评判这些文案和言辞,到底对社会有没有危害,有多大的危害,是不是隐形的毒鸡汤,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其基本面是消极的,传递给人的不是正能量。
因为过度渲染放下,势必会让人丧失激情和斗志,缺乏理想和追求,滋生躺平心理,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甚至萎靡不振。
试想,假如在军队将士中贯穿放下的思想,部队还有战斗力吗?假如国家科研人员都选择放下,还会有太空站和探月工程吗?假如学生放下所有理想、目标和追求,国家、民族和未来还有希望吗?
正是有无数人的坚持奋斗、执着追求,无数人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国家才有了安定,社会才有了发展,人民才过上了美好和谐的生活。
殊不知,在他们身上恰恰也是有放下的,不过此放下非彼放下,总有太多的人,默默处在另一种放下的状态。
这两种放下完全不同,一种是放下一切,不问世事,看破红尘,只图自我清静;一种是放下自我,舍身忘我,不惜牺牲,甚至我将无我。
前者与后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记得有两段经典名言,很值得人们深思。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开门见山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毛主席也曾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投身核武器研究;也永远不会忘记,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401”。
他们都是放弃小家,服从大家,他们那种放下,彻底的放下,显然是后者,也显然是无私的,伟大的,至高无上的,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纵观世间万象,放下不放下,是一个人对生活态度的取向,说到底也是思想观点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的处境和高度。
放下该放下的,坚持该坚持的,才是人生最明智的选择,有时放下与坚持同样重要。
有人说,拿得起是一种能力,放得下也是一种能力,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人生最潇洒的状态。
在智者眼里的放下,或许只是一种转弯,一种止损,一种潜伏,为了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甚至还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完全可以理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特定情况时,确实离不开放下,也确实需要放下,但绝不是前者。
事实上,放下需要坚持,坚持更需要坚持,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虽远行则将至,唯有不忘初心,永葆本色,永远不言弃,不放弃,不抛弃,将革命进行到底,坚持就是胜利。
是啊,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信息碎片化、思想复杂化、观念差异化的转型阶段,需要有辨别是非、判断真伪的鉴别力和敏锐性。
时代需要放下什么,不放下什么,任何人都应有自己的考量,不同的选择,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走向和结果。
放下不放下,放下与放下,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看其是不是积极向上,有没有社会价值,是不是正能量。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多读几遍这段诗句,你有何感想呢。
(写于2025年6月26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