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启东魅力何在?今天,听众名家共话“江海文心”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文韵启东,再添华章。7月25日上午,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实践中心揭牌暨启东文学馆开馆活动举行。《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扬子江文学评论》等名刊主编、编辑们齐聚江海之滨,共话启东文脉的赓续与发展,现场涌动着这片土地对文学的热忱与期盼。

启东位于江海之交,是长江、黄海和东海共同孕育的一片神奇土地。虽历史积淀不深,却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文化生态。“启东自改革开放以来,勇立时代潮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澎湃发展。”《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童欣敏锐捕捉到这片土地孕育的独特文学气质,“当地作家身上有种难得的特质,既有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势又有润物细无声的诗意,这与地域文化的浸润密不可分。”

近年来,启东文学发展蓬蓬勃勃,形成“有活动、有人才、有平台、有作品、有精品”的良性文学生态。启东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及诗歌频频亮相《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名刊,尽显笔力锋芒。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发表,促进启东作家队伍快速成长壮大。江苏文学院负责人邵峰科特别肯定了启东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斐然成就:“启东人杰地灵,文学发展成效显著,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少四代同堂,同时,创作门类齐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全面开花。”而这座文学馆的落成,正是这片沃土文脉绵长、后继有人的生动见证。

活动中,作为启东本土重要文学阵地的《沙地》杂志屡被提及。一本本薄薄的《沙地》,宛如沙砾中磨砺出的珍珠,映照着启东人对文学那份近乎执拗的纯粹与坚守。“很早之前偶然接触到启东的《沙地》杂志,当时就极为惊讶,一个县级市能有这样纯粹的纯文学刊物,办得非常好。《沙地》很开阔,除了启东本土作家,还收录名家作品,这样可以互相沟通交流。”《雨花》编辑部主任向迅感叹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启东作家施子阳担任《雨花》杂志首任主编,自此奠定了启东和《雨花》的文化缘分。此后,《雨花》杂志一直长期关注启东文学发展,不仅在启东设立首家县级读者俱乐部,定期和当地作家探讨创作,还通过“雨花写作营”挖掘培养了一批启东作家,“95”后文学博士杨天天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启东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雨花》主编育邦对她印象深刻:“她是从我们雨花写作营走出来的作者,作品对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把握得很准,每次看她的新作,都能感受到她在写作上的成长和突破,这种不断进步的劲头很让人欣喜。”育邦欣慰地表示。

《钟山》编辑部主任李祥是第一次来到启东,谈及启东文学时,言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认可。他认为,启东文学在江苏文坛虽不是最耀眼的“巨浪”,却是独具特色的“浪花”,其根系深扎于沙地文化与江海交汇的地理特质中,作品往往带着鲜活的地域印记,这种“接地气”的创作在全省文学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从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研究,再到《沙地》杂志培养的本土作者,启东文学始终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力量。”对于启东文学的未来,李祥充满期待。他坦言,启东建县时间虽短,但文脉悠长,一代代优秀的本土作家已为这片土地埋下文学的种子,“希望启东能继续守护好这份文脉,让更多普通人拿起笔,助力更多青年作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融媒体记者:王皓 高思远 徐嘉晨‍‍‍‍‍‍‍‍‍‍‍‍‍‍‍‍‍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