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槿花一日自为荣”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晨光穿透薄雾时,篱边的木槿花正缓缓舒展花瓣。那薄如蝉翼的瓣片承着露珠,在朝阳里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可到暮色四合,这抹绚烂便会敛去芳华。唐人白居易见此景,写下“槿花一日自为荣”的诗句,寥寥数字道尽生命的真谛——花期短暂又何妨?只要在盛放时倾尽光华,便不算辜负此生。
人生如槿花,谁不是在时光的洪流中奔涌向前?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不过百年光阴。有人总叹“人生苦短”,将日子过得潦草敷衍;有人却学槿花,在有限的时光里深耕细作,把平凡的生命活出了璀璨的模样。这其中的差别,正在于是否懂得“自为荣”的深意:不因时长而惶惑,只问当下是否尽兴。
要做到“自为荣”,先得在书海中涵养底气。古往今来,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人,多是与书为伴的行者。苏轼被贬黄州时,行囊中最珍贵的便是一捆书卷,在东坡雪堂的油灯下,他批注《论语》、研读《易经》,终在逆境中悟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书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照进生命的光。当我们在《史记》中看楚汉相争,在《红楼梦》中品人情冷暖,在《百年孤独》中悟命运轮回,那些文字便会化作血脉里的养分,让我们在面对人生风雨时,多一份从容与通透。
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增长知识。它像一把温柔的刻刀,雕琢着我们的灵魂。见过太多人,遇到一点挫折便自怨自艾,稍有不顺就觉得“人间不值”,说到底是书读得太少,眼界太窄。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自然经不起风雨的惊扰。而常与书为伴的人,心里装着千年的月亮、万里的山河,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常态,懂得“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智慧。他们在书中见过太多绝境逢生的故事,便不会被眼前的困顿吓倒;在文字里感受过太多高尚的灵魂,便不会在世俗的泥沼中沉沦。当一个人读过的书足够多,他的言谈举止自然会褪去浅薄,内心也会生长出坚韧的力量。
“自为荣”的生命,还需在行走中拓宽疆域。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向内修炼,行路是向外探索。徐霞客用三十年时间踏遍名山大川,在黄山看“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在漓江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他的足迹印在中华大地上,也写就了六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行走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跳出方寸之地,在天地间找准自己的位置。
越过高山时,我们会懂得自身的渺小,从而收起傲慢;趟过江河时,我们会领悟包容的力量,于是消解偏执。在戈壁滩上看一次日出,才明白“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在江南水乡乘一次乌篷船,才懂得“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这些亲身体验过的风景,会成为生命里的刻度,让我们在谈论世界时,不再只有空洞的想象,而是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山水的灵气。就像槿花扎根土壤,才能在绽放时更有力量,人在天地间行走,才能让灵魂更丰盈。
阅书与越山,最终都指向“悦己”的境界。所谓悦己,不是自私自利的享乐,而是与自己真诚相处的智慧。见过一位老画家,年过八旬仍每日清晨作画。他的画室里挂满了木槿花,有含苞待放的,有盛放如碗的,也有半开半合的。他说:“槿花谢了就谢了,我画下来,它就在纸上永远开着。”这份坦然,正是悦己的模样——接受生命的局限,却不放弃追求美好的可能。
生活中,太多人被外界的评价绑架,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其实,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活给别人看,而是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像槿花,从不在意是否有人驻足欣赏,只专注于完成从含苞到绽放的蜕变。当我们在书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山川间寻得心灵的共鸣,自然会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铭记,而在于是否真正为自己活过。
暮色中的槿花渐渐合拢,它没有因即将凋零而沮丧,反而在最后一刻将花瓣舒到极致。这让我想起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他们隐姓埋名,在昏暗的洞窟里一笔一画地勾勒,明知画作终将被风沙掩埋,却依然倾注全部心血。他们与槿花一样,都懂得“一日自为荣”的深意:生命的长度无法选择,但可以决定它的宽度与深度。
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那些让我们铭记的,从来不是活得最久的人,而是活得最认真的人。愿我们都能如槿花般,不叹流年易逝,只在当下的每一刻,用读书的厚度、行路的广度、悦己的纯度,把生命绽放成最动人的模样。毕竟,生命的荣耀,从来都与时长无关,只与是否尽兴有关。
作者:周建明
2025/7/26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