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泡泡小馄饨、豆浆...钟楼会馆浜又火了!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在常州,有这样一个地方,曾经生产砖瓦,如今却变成了网红美食聚集地。以油条出名的李氏特色小吃店,以馄饨出名的三九馄饨面条店,还有以豆浆和面点出名的豆宝铺都分布在这里。这就是很多常州人会去“觅食”的会馆浜。
每天都有各地食客来,这里打卡美食
“老板娘,一份10块钱的小馄饨。”“红汤面加一块素鸡。”“我的馄饨还是不要放猪油。”……每次来三九馄饨面条店吃馄饨,这里都挤满了人。老板娘杨友邻不停忙碌着,一边招呼食客,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这家馄饨店位于常州市钟楼区会馆浜菜市场边的巷子里。
今年51岁的杨友邻是这家馄饨店的掌门人,馄饨店的招牌却用了她“当家的”黄三九的名字。馄饨是现包现下的“泡泡馄饨”,馄饨皮是黄三九自己擀的,这也是该店的特色之一。1994年,杨友邻和黄三九还没结婚,两人从老家安庆来常州,一开始在五中门口和龙船浜摆摊。2011年,三九馄饨面条店开到了会馆浜。这家馄饨店,有些人从小吃到大,带着对象来吃,带着孩子来吃。很多食客大老远开车过来就为了吃一碗小馄饨,用一碗小馄饨的时间来“治愈”自己。
在会馆浜,除了三九馄饨面条店,还有不少关注度较高的美食店,比如以油条出名的李氏特色小吃店、以豆浆和面点出名的豆宝铺。
“每天早上,这里都是要排队的。”45岁的李立宇是李氏特色小吃店的老板。他说,是会馆浜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2002年左右,会馆浜路拓宽,李立宇和父亲便租用了现在的这家小门店。此前,它还只是远离道路的一个仓库房。“没想到,通过这间仓库房,我们在常州扎根了。”会馆浜不仅在常州出圈,名气还传到其他城市,这里经常有外地食客聚集,甚至有外地年轻人推着行李箱一下火车,就打车过来品尝豆宝铺的美食。接地气,有烟火气,这是很多人喜欢来会馆浜的原因。而正是得益于这份烟火,气如今的会馆浜已然成为网红美食打卡地。
旧时这里有河浜,是木材交易市场
会馆浜位于城西的劳动西路与怀德西路之间,与木梳路、勤业南路相连接,全长1300余米,路宽2米至4米。
据《毓秀钟楼地名考》记载,清代,这里为南运河支流,有广东木商在此建会馆,进行木材交易,又有河浜,会馆浜由此得名。上世纪60年代,因此处为城郊接合部,多有空地,常州砖瓦厂在此挖泥制砖,河道逐渐加宽延伸。1960年,在河浜上建起会馆浜桥,以方便周边的轻工机械厂、水泥制品厂、炼焦制气厂、砖瓦厂交通运输。上世纪末,这里陆续新建会馆浜新村、会馆浜公寓、怀德苑小区、体育花苑等小区,路名沿用至今。
今年80岁的王忠才老人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会馆浜公寓居住的,是会馆浜一带发展变化的亲历者。据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他初到会馆浜时,周边还是一片农田,附近有个高家村。“当时,会馆浜路一侧还曾有一条河。浜,就是小河流。”王忠才介绍,路北的那条河河面上每天都有拉货的船只,货品大多是石灰和砖瓦。因为常州砖瓦厂等一些生产建筑材料的工厂就在附近。
后来,随着道路改造和居民小区的相继建成,会馆浜路一侧的河道逐渐消失,但路名至今沿用。
以前的旧厂房,现在变成宜居小区
谈起会馆浜,老一辈的常州人都会提到一个老厂,那就是常州砖瓦厂这个老厂在会馆浜烙下深深的印记。
徐赓庭老人曾是常州砖瓦厂的一名老员工,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常州砖瓦厂工作。关于该厂的变迁,他曾专门写过回忆性的文章。常州砖瓦厂的形成是在常州解放以后。当时,原来经营木行生意的企业家,改行从事砖瓦生产,便在怀德桥至马公桥中间的一片城郊空地上建起一座大轮窑,取名常州砖瓦厂。从此,常州人开始有了自己生产的“一砖一瓦”。在那个时代,砖瓦是紧俏的香饽饽。但由于生产砖瓦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当时的砖瓦厂又是苦和累的代名词。
上世纪60年代,在会馆浜河边又建造了一条80多米深的隧道窑,利用窑内焙烧余热烘干砖坯,工人不需要再把砖坯装到晾垣晾晒,劳动条件大为改善。据徐赓庭回忆,该生产方法还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与此同时,常州市里为了加快发展塑料工业,决定利用常州砖瓦厂腾出的大片晾坯场空地建造炼焦炉。
1971年7月,1号焦炉建成投产,砖瓦厂有了第二个厂名——常州炼焦制气厂。制作砖坯需要大量黏土。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墙体材料改革势在必行。上世纪70年代末,加气混凝土成为流行的新型墙体材料。常州砖瓦厂在晾晒砖坯的空地上建起建材模具车间,生产出加气混凝土的主要设备切割机。于是,常州砖瓦厂又有了第三个厂名——常州建材设备厂。由此,常州又成为全国加气混凝土的中心。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常州砖瓦厂从国外引进高科技,在原来废弃的大轮窑基础上,建起了弹性塑料地板车间。于是,“丽地之宝”进万家,有了“丽宝地集团”。如今砖瓦厂的大片厂房不见了变成了美丽宜居的住宅小区变成了大家都喜欢去“觅食”的打卡地……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