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线开通首日乘客在车厢内拍照留念。
三色拥挤提示、无障碍标牌引导……这些设计很暖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体验中发现,5号线各站站厅和列车车厢内外,不少设施在细微处彰显了便民服务的温度。
在站台电子站牌上,不仅能显示下一列车达到的时间,还用红黄绿三色显示出该列车6节车厢当前的拥挤程度,方便乘客提前在不拥挤的车厢位置就位。而在站台隔离屏上张贴出温馨提示,提醒乘客在夏季制冷时段每列车一头一尾的车厢空调相对较弱、中间4节空调较强。
在高峰期坐地铁,乘客摩肩接踵刷卡过闸机,有时会出现“人进去了但卡没刷上”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出站时刷不了卡。以往遇到这一情况,乘客需要找到站点的人工窗口给卡“解锁”。而在5号线的站厅,没有人工窗口的出站闸机,都配备了一部智能终端,乘客可以自己操作“解锁”,还能查询当前余额。
此外站台隔离屏上还设置了“无障碍设施”的标牌。对于使用轮椅搭乘地铁的乘客,可以在此等候,上车就是车厢中没有安装座椅、专供轮椅停放的无障碍区。5号每列地铁6节车厢共设置了4处无障碍区。使用轮椅杨女士告诉记者,“5号线设计非常人性化,她乘坐轮椅从无障碍电梯直至地铁列车内都非常快速方便,没有遇到任何问题。”
站台屏上指示牌直接对应车厢无障碍区位置。
建设犹如走进“地质博物馆”,五台山站建成首个叠落式车站
备受市民期待的5号线在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哪些难点?南京地铁建设公司5号线工程管理处副处长马西峰介绍,5号线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地质条件堪称“地质博物馆”级别的复杂。
马西峰告诉记者,5号线全部为地下线,线路穿越了岗地、秦淮河漫滩、古河道漫滩及长江漫滩等多种地貌单元,岩层、砂层、卵石层、粘土层相互交错,形成复杂多变的地质结构。因此在施工阶段,通过采用超前加固、主动隔离、支撑轴力自动补偿系统和自动化监测等创新技术,实现了零变形、零干扰连通运营换乘车站。例如上海路站、云南路站采用明挖、盖挖和暗挖等多种工法,顺利解决管线协调和迁改难题;虹桥站采用无柱车站减小对周边文物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5号线的五台山站。该站是南京地铁首个采用站台叠落形式的车站。由于受到上海路站道路红线狭窄、周边高层建筑密集等因素影响,五台山站的施工空间极为有限,故设计为侧叠式车站,即两个方向的轨道并非平行建于同一平面上,而是“叠罗汉式”地上下并列。因此在该站乘车,需要特别注意往方家营方向位于负二层,吉印大道方向为负三层,切换方向时需上下楼。
一站一文化!夫子庙站千年古道、虹桥站“星空长卷”值得来打卡
5号线贯穿主城,串联了南京多处地标性的历史文化名胜。沿线各站点在视觉设计、文化展陈上都着力将该站所在地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来。例如朝天宫站的文化墙,展示了从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冶山铸剑到近代江南水泥厂等民族工业崛起的南京工业史;光华门站站厅通过城墙拱券门的造型设计展示了光华门作为南京城墙正大门的重要地位;下关站站台的红砖纹墙饰,代表的是下关开埠历史和记洋行等一批代表性的近代建筑。
光华门站站厅的城门顶券式设计。
而在夫子庙站的站厅,更是将5号线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段近10米长的千年古道展示出来。这段古道由薄砖铺成,为宋代至明清时期南京城内东西向的交通要道,古称“大中街”,道路两侧衙署、府馆、祠庙林立,宋代有建康府贡院、军器库、都作局,明清有江南贡院、洞神宫、江宁按察使署、江宁巡道署等。近代扩宽后,这条古道就演变为今天的“建康路”。
夫子庙站站内展出的千年古道遗址。
而在5号线虹桥站站厅的顶部,数十米长的“星空长卷”成为市民争相前来打卡的“网红”。头顶点点星光,地面散落成珠,为轨道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着增添一份放松。
虹桥站站厅顶部的“星空长卷”。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