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读书处品诗6|回望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在王安石读书处品诗6:回望钟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云: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时写了这首诗。诗人说,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和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翠山峦。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堤岸上的垂柳,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来?
刚从钟山出发,就深情回望,首先是反映了普遍的文人仕隐纠结。宋代士大夫普遍存在“身在魏阙,心寄江湖”的情结。此时46岁的王安石,这种“进退皆忧”正是北宋士大夫在理想与现实间维持平衡的典型心态。把“钟山”作为精神退路,为自己预留了一个缓冲地带。这不是单纯向往归隐,而是深谙“致君尧舜”理想可能遭遇政治反噬的预判。
回望来路,王安石在心理地图上标记了一条退路,如果改革受挫,仍有归隐讲学、保全名节的空间。未胜先虑败,这样的思维,是宋代官僚在党争环境中形成的生存智慧。“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追问,不是打算消极退缩,而是将钟山符号化,让“钟山”在意念中作为精神净土而存在,确保自己不被权力场完全异化。
回望钟山,与其说这是王安石无意识的乡愁,不如视为他对自身政治生涯的清醒布局。在皇权主导的官僚体系中,这种以退为进、虚实相生的策略,既降低了政治风险,又为理想留出了回旋余地。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这种策略性思维,让他在变法失败后仍能退守钟山,写诗著书,保持了精神世界的完整性。后来熙宁变法的激烈斗争印证了诗人的预感。变法失败,王安石回到钟山,完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闭环。
《泊船瓜洲》是不是诗人在离别钟山时的偶发诗兴?多年以后,王安石回到钟山,远离政治旋涡,有一组诗《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诗云:
老於陈迹倦追攀,但见幽人数往还。忆我小诗成怅望,钟山只隔数重山。
世间投老断攀缘,忽忆东游已十年。但有当时京口月,与公随我故依然。
与公京口水云闲,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金山。
看官,读完这首诗,您作何感想?
(图片为作者本人拍摄)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