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我们的节日》(七夕篇)全国摄影比赛征稿揭晓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由全国休闲农业联合体、江苏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和贵州酱藏院联合主办,南京市摄影家协会、水韵江苏摄影团、江苏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摄影分会协办的“乡影杯”《我们的节日》(七夕篇)全国摄影比赛今揭晓(以下图片排名不分先后)。

《浪漫不设限》沈伯宁摄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浪漫七夕》李小玉摄于江苏省南京市七桥瓮公园

《我们的节日》(七夕篇)全国摄影比赛自6月10日发布征稿启事以来,得到了全国众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支持和响应。截至8月30日,组委会共收到来自长三角多个省份发送的反映七夕节的各种参赛图片150余幅,经评委再三评选,现在众多优秀作品中筛选出15幅收藏奖作品,现予公布。

《当代“织女”展才艺》王臻摄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浪漫七夕爱在社区》洪声摄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因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便定此日为七夕节。

《甜蜜蜜》姚元珠摄于江苏省南京市朝天宫景区

《浪漫七桥瓮》李真喜摄于江苏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

《七仙女与董郎相会》韩有亮摄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

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

《金婚》魏福春摄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

《金婚不渝爱在七夕》韦雪亮摄于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丹徒区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

《七夕仙舟》陆炜摄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

《河灯祈愿》王正润摄于江苏省镇江市区丹徒区槐荫村

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完成于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现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老槐树下定终身》陈阿伟摄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

《浪漫的故事》刘晶摄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七夕节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2025年七夕节是8月29日,是21世纪100年内,来得最晚的一个七夕节。

本次《我们的节日》(七夕篇)全国摄影比赛得到了新华网江苏频道、《华人时刊》、紫牛新闻、腾讯江苏、江苏创新网、南京都市圏、长三角资讯、苏南早报网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根据中宣部的宣传口径,我们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七夕节以后,还有中秋和重阳两个节日,欢迎大家继续踊跃投稿。下一期征稿内容为“中秋篇”,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每人限投作品4幅,图片为JPG格式,单幅像素为6M以上,截稿时间为10月8日18时,投稿邮箱:1300823925@qq.COM)

《传承传统婚礼文化》李真喜摄于江苏南京市老门东景区

《嫦娥与航天员相遇相爱》张囯威摄于江苏省南京市区七桥翁公园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