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成为生活必需品,数据流量关系到方方面面,通讯话费充值理应更加灵活多元。不过一些网友发现,不少常用软件平台纷纷取消小额和自定义金额的话费充值,使得充值门槛变高。
市民陈先生有一台备用手机,仅需保证月租的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平台取消了小额充值。“我只想充10元面额,上个月找遍了几个常用平台,都至少要充值50元,现在各方面消费都越来越方便,为何在充话费这件事上反而不如以前了呢?”最后,爱较真的他最后在网络上搜索了“攻略”,才找到充值小额面值话费的方法。不少网友表示,小额充值除了个人习惯,多数是为了“保号”用,多充浪费,这方面的需求不在少数。
笔者调查发现,想要充值10元面额的话费,不仅入口繁琐,甚至还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常用生活软件上,均只提供50元、100元、200元、300元、500元这五个固定选项,无法自定义金额。一些运营商的官方小程序也设置了最低50元的充值门槛。在以“万能”著称的淘宝平台上以“10元话费”搜索,商品价格普遍高于10元,均价达到11元左右,而在一家通信专营店中,充值10元联通话费的产品,标价达到12.7元,“溢价”比例非常高。想要平价充值小额话费,现在只能下载运营商指定的软件,有的甚至还需要选择“关怀版”才能进行充值。
有网友质疑,话费充值门槛变高,是否构成强迫交易?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构成刑事意义上的强迫交易,但设置高额充值门槛,限制用户选择权等具有相关特征。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强迫交易”概念比刑法中更为宽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包括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品种、方式的权利,以及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的权利。若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独占地位,强迫消费者购买其商品或者接受其服务,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若运营商和平台设置不合理的最低充值门槛,还可能违反公平交易权。
从运营商的角度,仅在官方软件保留小额充值业务守住了“底线”免于构成侵权,但综合来看,需要搜索“攻略”才能找到的小额充值入口无异于在消费者面前架设了一道迷宫,增加了隐形门槛和消费成本。
为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领域更加细分的今天,充话费的选项却越来越少。笔者采访业内人士分析,其成因复杂。首先,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率可能是原因之一,处理多笔小额订单的成本远高于处理单笔大额订单。其次,渠道分成也发生改变,过往用户在第三方平台充值,运营商可以给予一定优惠,而如今这种优惠减少,甚至产生成本,这才造成充值小额话费出现“溢价”现象。另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大量小额话费易被洗钱团伙利用,从风控的角度,运营商也倾向于收紧小额话费渠道。除此之外,部分运营商也可能更希望以此引导用户下载其官方软件,从而更好地拓展业务。
今年7月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用户权益保护合规管理指南》,强调要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其中虽然没有具体提及话费充值门槛,但其指向性意味着用户的这部分需求不应被漠视。通信服务也属于民生基础服务,有责任保证各类用户能以自主选择的渠道和方式接入服务。希望运营商能和第三方平台一起,在商业效率、网络财产安全和便民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要为大众需求仅留“小众服务”。
评论员 刘浏
校对 胡妍璐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