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一条贯穿千年的文脉|从文人山水到英雄山河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提起徐州,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尽显英雄豪迈之气,更将两汉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贯穿徐州老城,南起下圆墩遗址,北至黄楼的彭城七里,串联起的则是徐州精心打造的一条历史文脉,这里不仅汇集两汉文化,还涵盖运河文化、彭祖文化、苏轼文化、民俗文化、明清文化乃至红色文化、美食文化等等,不一而足。

“七里一线,步步是景”,在文人墨客乃至八方游客眼中,它是沉浸式理解和体验徐州这座城市的绝佳方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祚波

历史文化丨彭祖的养生“奥秘”尽在一碗汤

彭城七里旨在将徐州老城散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彭祖园作为纪念徐州始祖彭祖的文化公园,不仅本身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作为“彭城之源”,更是彭城七里南端的关键组成部分。

“徐州古称‘彭城’,在夏商时期就有这个称谓了”,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研究室主任胡其伟介绍,“彭城”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因大彭氏国而得名,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在徐州一带,留存的与彭祖相关的遗迹有不少,形成了独特的“彭祖文化”,如徐州彭祖园内的彭祖祠、彭祖井,这些景点均被视为纪念彭祖和传承养生文化的重要场所。

彭寿一品饮

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人物,据传彭祖活了八百多岁,因而被视为养生文化的代表之一,而长寿的“奥秘”可能就在一碗颇为神秘的汤中。“相传彭祖发明的雉羹深受人们欢迎,在当时的烹饪界理应享有一席之地”,胡其伟笑称,这份雉羹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𬲱汤,以鸡、猪骨熬制汤底,配以麦仁、面筋、胡椒粉以及丁香、桂皮等作料粉,经长时间熬煮后呈白色,鲜香辛辣。

当然,关于汤的得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乾隆皇帝南巡经过徐州时品尝此汤后,啧啧称赞,问卖汤者“这是啥汤?”卖汤者答曰:“皇上说得对,这就是𬲱(‘啥’的谐音字)汤。”事后乾隆封其为“天下第一羹”,只是此汤的“版权”仍要归属彭祖呢。

山水文化丨用科技手段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彭城七里”的北端为黄楼,胡其伟指出,此地是汴水与泗水的交汇处,堪称徐州水运的起点,而这也是当地山水文化尤其是运河文化的代表之处。

黄楼赋碑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描绘的正是古代徐州水路运输的悠久历史;北宋诗人苏轼亦写道:“汴泗交流处,清潭百丈深”,也间接印证了这里水路要冲的过往。自宋代黄河夺泗入淮后,徐州段便成为漕运重地,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每年经由徐州北上的粮船超过万艘,运量达400万石以上。

位于“彭城七里”范围内的广运仓(遗址于1989年发现),曾是国家四大漕运粮仓之一,储存粮食多达百万石,足见其当时的经济地位。“可以说,漕运的兴盛直接推动了徐州户部山等区域的商业发展和持续繁华”,胡其伟说,徐州独特的运河文化也应运而生。

一条运河不仅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八方物资与文化滋养,在户部山、回龙窝等历史街区,你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叠加,既有因商业而兴的精致古民居,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如徐州香包、剪纸等,当然,文人墨客们在此停留并写下的不朽诗句,更为徐州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彭城风华

令人惊喜的是,彭城七里运用现代化的科技和创意手法,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彻底“活”了起来。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以云龙湖为舞台,通过光影科技和戏剧表演,再现了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带领民众抗洪的历史场景,让观众仿佛亲历那段与水息息相关的岁月;在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感受因黄河泛滥而层层掩埋的运河印记;在回龙窝等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非遗技艺,在古今交融中感受运河文化的延续。

名人文化丨苏轼,彭城七里首席“代言人”

彭城七里的地理范围本身,或许就定义了一条清晰的“苏轼文化带”,作为徐州名人文化的杰出代表,苏轼也义不容辞地成为彭城七里的首席“代言人”。

胡其伟介绍说,黄楼便来源于苏轼。公元1077年,苏轼在徐州任上遭遇黄河决口,他率领军民奋战七十余日,最终“卒全其城”。当洪水退去,为纪念这次胜利,苏轼在城东门修建了这座大楼,并以黄土涂饰,取“土实胜水”之意,故名黄楼。此后,黄楼还成为苏轼与友朋如苏辙、秦观等人集会赋诗的地方,是其在徐州功绩的永恒见证,也将名人文化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黄楼公园里的五省通衢牌坊

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苏轼在徐州任职虽不足两年,但他却与这片土地和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他曾表示“乐其风土”,甚至萌生过“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的念头,这种情感联系使得彭城七里不仅仅是一条地理轴线,更是一条情感纽带。

胡其伟还表示,苏轼的诗文如《登云龙山》以及不朽名篇《放鹤亭记》,将徐州的在地山水提升到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高度。《放鹤亭记》中“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的描绘,已然成为对徐州地理形胜最经典的概括,也为徐州赋予了深厚的文化灵魂。

现代文化丨吴亚鲁,徐州革命运动“引路人”

彭城七里不仅是徐州千年文脉的承载者,也是一条重要的红色文化走廊。“这里不仅有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等红色遗迹,淮塔也可视为彭城七里红色文化的延伸。”,原户部山明清古建筑中心主任、徐州民俗博物馆馆长李春雷如是说。

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

彭城七里轴线上的多个地点是徐州早期革命活动的核心区域,其中最惹人关注的当属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1923年,共产党员吴亚鲁受组织派遣来到徐州,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位于轴线附近)宣传马克思主义,后于1924年在戏马台创建了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5年组建了中共徐州支部,使这里成为徐州地区革命运动的“源头”和“引路人”。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祭奠忠魂的场所,还是国防教育基地,面东朝阳,依山而立,塔体由回廊、角亭环抱,塔基左右各为解放军和人民支前的浮雕;塔四周为围廊,镶嵌着反映淮海战役的大型陶瓷壁画。碑文以简短的767个字概括了淮海战役的经过及胜利的意义,两侧浮雕上共塑造了55个人物形象,还刻画了人民群众肩挑、身背、车推、马驮支前的场面。

李春雷表示,从地理上看,淮塔景区与云龙山、戏马台所在的区域紧密相连,可以视为 “彭城七里”在空间上的自然延伸和拓展。从戏马台到淮塔,这片土地所承载的精神,已从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升华为“人民的胜利”,从个人英雄到集体主义的转变,正是徐州文化内涵的深刻演变。

今时今日,当游客们沿着“彭城七里”的脉络,从黄楼走到回龙窝,从户部山穿越戏马台,从云龙湖步入彭祖园,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两汉文化、运河文化、苏轼文化乃至明清文化、红色文化,5000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讲述的是徐州令人惊艳的文化遗存和山水景观,“景点一个接一个,徐州处处是风景”。

有人说,彭城七里是“登上苏轼的楼,喝下刘邦的酒,约上亲朋好友,到徐州走一走”。这是徐州最真实的生活,也是贯穿千年的文脉展示给你的样子。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