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凯(右)和李俊在一起。
作为深耕书法艺术数十载的从业者,刘金凯始终坚信“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密码。线条的筋骨、笔墨的神韵、文化的底蕴,在书法与绘画中有着共通的审美追求。当他品读泰州画家李俊的花鸟画作品,这种艺术同源的共鸣尤为强烈。
在刘金凯看来,李俊以篆隶笔法为骨,以水乡灵韵为魂,在守正与开新之间构建的艺术世界,既延续了明清大写意的精神脉络,又注入了鲜活的当代气息,堪称传统花鸟画创造性转化的典范。在李俊《紫气东来》画作中,藤蔓走势,完全遵循书法“八面出锋”的原理,中锋立骨以定其形,侧锋取势以显其韵,提按顿挫间既有“力透纸背”的金石气,又含“摇曳生姿”的自然意趣。李俊笔下的荷梗、苇茎亦是如此,看似简约的线条里藏着行草的使转之妙,每一笔的徐疾缓急都暗合生命律动。
刘金凯同时认为,艺术创作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滋养,燕赵文化的雄浑厚重塑造了河北书法的气质,而泰州水乡的灵秀清婉则成就了李俊的笔墨个性。生于泰州艺术世家的李俊,将地域文化基因深深植入创作,形成了“金戈铁马”与“小桥流水”并存的刚柔之美。这种地域特质的表达,绝非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精神层面的深度契合。
《荷间逐影》是李俊地域风格的代表之作。画作沿用贴合水乡意境的S型构图,将泰州荷塘的晨景凝于尺幅:荷叶以侧锋阔笔扫出,墨色从浓绿到淡青的晕化,似晨雾漫过叶面,边缘飞白如露水滴落的痕迹;荷梗则以中锋篆隶笔法立骨,细劲却不纤弱,笔锋提按间藏着行草的使转,仿佛风过荷塘时,荷梗既受风力又守定力的姿态;水下游鱼以破墨轻点,尾鳍一抹淡墨似水波漾开,与叶面倒影相映成趣,全然是从泰州溱湖晨露中捕捉的“活态”意境。
《荷间逐影》
“当代艺术的突破,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李俊的智慧在于,他不做传统的复刻者,而是以深刻的理解实现传统基因的现代转译。”刘金凯举例,李俊《迷失的家园》便是典型例证。画作跳出了传统水乡的景致,以泰州城郊常见的电线、零星废弃构件为底,笔墨间满是巧思:电线用侧锋干笔牵引,墨色枯中带涩,行笔时故意留白形成飞白,似风吹电线的颤动感,又藏着工业痕迹的冰冷;几只小鸟立于电线上,身形以中锋篆隶笔法立形,线条细劲却不僵硬,尾羽处稍带行草的使转弧度,透着几分不甘被束缚的倔强;小鸟羽毛以淡墨层层晕染,浓淡过渡间藏着笔墨的呼吸感,唯独眼神用焦墨轻点,墨色凝练却不厚重,恰好勾勒出茫然寻觅的神态,与《荷间逐影》里灵动的鱼、鲜活的叶形成鲜明反差。
《迷失的家园》
李俊笔墨里的“刚”与“柔”、“枯”与“润”,恰是对工业文明的隐喻——人类追逐物质时的“刚硬”,让自然失了“温润”,而小鸟笔墨里的倔强与茫然,正是“家园迷失”的生动写照,也悄悄传递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许。
在当代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李俊的笔墨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唯有守住“书画同源”的根、植下地域文化的魂、注入当代生活的情,传统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不朽的光彩。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