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倍突破!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惠开造”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你发现了吗?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各大品牌厂商的机器人走路姿势、运动形态大不相同,它们手臂挥舞的弧度、步伐跨出的幅度也各不一样。实际上,人形机器人是否灵动,关键看关节。而决定关节灵活度的核心零部件就是行星滚柱丝杠。
近日,在位于惠山经开区的无锡市科之鑫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新厂房内,记者见到了刚刚投产的核心产品螺纹磨床以及核心附件弯头磨杆,该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可以加工长径比10倍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
这正是人形机器人
线性执行器的核心部件
↓↓↓
一台机床高速转动砂轮,一根细长金属杆内壁便刻出比发丝更精密的螺纹。科之鑫总经理任寅站在一台正在调试的内螺纹磨床前,向记者介绍这项打破国际垄断的技术。“你看,这个弯头磨杆就像医生的内窥镜,能伸入细长孔内完成高精度磨削。”他们自主研发的弯头磨杆技术,实现了长径比1:10的内螺纹磨削,精度稳定达到C3级,而国外同类技术最多只能做到1:5。
技术破局从“卡脖子”到全球领先
在高端制造领域,行星滚柱丝杠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关节”,单台机器人需要14-16根,然而,国内高端丝杠市场长期被欧洲和日本企业垄断,外资市占率高达85%。
过去,这类产品依赖进口,单价高达1.5万美元,加工周期需要数天。科之鑫通过自主研发的弯头磨杆技术,将加工时间缩短至半小时,成本降至900元人民币。
技术突破源于对行业痛点的洞察。传统磨杆在加工长径比超过5倍的内螺纹时,会产生振动导致“让刀”现象,无法保证精度。科之鑫的弯头磨杆采用柔性软轴带动砂轮高速旋转,转速最高达5万转/分钟,突破了内螺纹磨削的瓶颈,且每个螺距误差控制在0.5微米以内(1微米=0.001毫米)。
“这相当于在细长管道内进行微雕,还能保证每一刀的精准度。”任寅比喻道。
国产替代 助力中国机器人“关节”更灵活
行星滚柱丝杠的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任寅拿起一根长约20厘米的丝杠解释:“它好比机器人的‘韧带’,长度决定关节活动范围。我们的产品能让机器人手臂摆动幅度更大、步伐更稳健。”
相比传统部件,科之鑫生产的产品承重可达800KG,且传动效率更高、寿命更长。这一特性使其不仅在机器人领域有应用前景,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同样需求广泛。
2024年,科之鑫被上市公司双林股份全资收购,共同布局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赛道。双林股份凭借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科之鑫的精密磨削技术形成协同效应。
国产替代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要在性能上实现超越。目前,企业的第二代机型已进入装配阶段,未来将通过自主研发静压导轨、静压主轴等机床核心部件,实现设备设备高度自主国产化。
投产加速 订单已排至明年五月
科之鑫的投产正值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风口,随着特斯拉Optimus、宇树科技等产品推进商业化,高端行星滚柱丝杠需求激增。公司已与国内一些机器人产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目前订单排至2026年5月,并与国际厂商同步接洽供应链准入。
记者在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加紧调试设备。这座两层高,10800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配备了恒温车间和精密检测仪器,为批量生产提供了保障。
“我们将企业落在惠山经开区,正是看中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的集聚效应。”任寅告诉记者,去年底,企业到惠山经开区考察,高端装备产业园这处刚腾出来的厂房正适合项目需求。随后,惠山经开区迅速以简约高效的政策组合提供全方位支持,显著降低企业初创期运营成本。同时设立专项融资贴息通道,有效缓解装备研发和产线建设中的资金压力,为技术转化和规模化生产注入资金活水。项目于今年4月签署合作协议,5月开工投产,实现“签约即开工、投产即达效”的目标。
据了解,科之鑫今年产能约200台高精度数控磨床,2026年一期达产后可以实现年产540台高精度数控磨床,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项目二期计划在惠山经开区扩租,打造集高端车间、研发大楼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与高端装备产业的深度协同。未来三年将带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链集聚发展。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国产替代一直是产业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科之鑫的投产和技术突破,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新活力。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