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纪念日,苍茫冬日里,85岁的杨振宁携夫人翁帆现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城上空,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静立默哀,与八千多名各界代表一起悼念70年前遇难的30万同胞。杨振宁先生凝视着震撼人心的雕塑,眼睛微湿说道:“这使我想起日军轰炸时的情景。那炸弹落下时的声音是任何一个经历的人绝不会忘记的!”
他不仅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历史见证者,一位与南京这座城市有着特殊情感纽带的长者。1937年,日军铁蹄逼近南京,当时的杨振宁还是一名高中生。为了避难,父亲把全家送到了合肥郊区。
母亲细心地把一块块“袁大头”银元缝在他贴身的小棉袄里。 为防止孩子走丢,母亲还在他的棉袄上缝了一块布,上面写着他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
南京失陷后,国民党军队向西往大别山方向撤离,“军队乱得不成样子”,杨振宁后来回忆道。少年杨振宁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国破家亡的危机感。那段经历,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也奠定了他日后毅然回归祖国的情感基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