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漫步在大街上,看到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使我想到了一句话“想要富,多修路”;再看,道路两旁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商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街道的清洁保持的也比以前好多了。在城市广场,在街道两旁,在每个社区,都能看到四季花开,闻到怡人清香,听到呢喃鸟语;更可喜的是:不知不觉间,城市的街道两旁已经立上许多宣传城市文明的各项政策法规的阅读亭,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 不一样的亮点。
记得,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回外婆家。一路观望,车窗外的变化可真大啊!昔日的坑洼公路,现在宽敞笔直;先前的荒芜野地,现在高楼林立。到了外婆家,这里的一切让我震惊了!原来村里的泥泞小路,现在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高大的路灯,像两队雄壮的士兵守护者家园的安全;土坯房变成了楼房,一排排整齐的镶嵌在碧绿的麦田旁。
我迫不及待地冲进屋里。厨房里飘来了阵阵香气。外婆正在做我最爱吃的酸菜饺子。见我们来,外婆欢喜极了,一滴滴眼泪悄悄地滑落。就在那一瞬间,我的内心被触动了。我跑过去,紧紧地抱住外婆。外婆轻轻抚摸我的额头。那一刻,我觉得幸福极了。
我洗净手,帮着外婆一起干活。就在外婆双手不停的揉面的时候,我问外婆:“外婆,您说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啊?”外婆用带着面粉的手指在我的额头轻轻点了一点,微笑道:“傻孩子,现在就是小康生活啊!”
望着锅里雪白的饺子,我突然记得爷爷曾经说过,以前困难时期,别说满桌子的大鱼大肉,就连白面都吃不上。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推行包产到户的政策,全家人才第一次放开肚皮吃饱了饭。如今,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咱们家现在什么都不用愁了。是啊,千家万户已经走进了小康生活了。
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我忽然明白了,小康生活就是这样:拔地而起的高楼、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鸟语花香的环境、越来越红火的日子,也有外婆手中的酸菜饺子……
指导老师:耿志高
点评:文章题目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中的“酸菜”本为秋冬之物,却出现在了夏季,告诉我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温饱生活,而是更为精致的生活品味;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用生活中老百姓最常见的小事物——“饺子”摘入“梦圆小康”这一大主题中,让抽象的“小康社会”具体化,最后以想象作为结尾,实属点睛之笔,言有尽,意无穷。
我身边的小康
宿迁市沭阳县耿圩初级中学初一(4)班 吴欣悦
光阴似箭,不觉中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回首仰望,清澈的眼睛里有些诧异还带着丝丝不知所措,熟悉的事物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高大的楼房,宽阔平坦的柏油大路。还有那田间的收割机匆匆的忙碌着……“欣悦,发什么愣!”温柔的话飘进了耳边,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回过神来,却发现妈妈早已回过神来,望着妈妈远去的背影,往事如涟漪层层绽开,清凉地波纹渗人心肺……
书 信
土路上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撩起几个小泡。村口,二婶来来回回的走着,还不时会望着远方。汗水肆意的留下,二婶也全然不顾。蝉,伏在树上肆意喧嚷,二婶似乎更急了。“怎么还没来!”二婶焦急的嘀咕着,眼神越来越暗淡。
“叮铃铃……”清脆的铃声悦耳的响起。邮递员王叔叔习惯地将信递给二婶。二婶暗淡的眼光突然又有了色彩,紧紧的抓着这封信,如获至宝,急切地向家跑去。蝉,依旧在喧嚷,只是没有刚才那样杂乱无章,已变地秩序井然,似乎在演奏一场交响乐。二婶从他乡远嫁到我们这里。于是书信变成了她与家人之间的纽带,诉说着她的牵挂。而那一摞摞早已泛黄的信是二婶心中最美丽的珍宝。
电 话
小心翼翼地按下键,二婶动作十分生疏。我看得出她的手在颤抖。也只有她给远方母亲打电话时,她才会如此“反常”的举动。“嘟!嘟!”电话终于接通了,“喂!妈……”二婶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还时不时透出孩子般的笑。通话时间很长,长到我可以从容到做出一道数学难题。窗外,蝉,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立刻降低了高亢的调门,直至慢慢消失。每当通话快要结束时,二婶总是恋恋不舍,双眸有些微红。那温柔的话语、亲切的问候,是二婶心中最美丽的天籁。
电 脑
“二婶,您来了啊!”我迫不及待的脱下书包,跑进了卧室。“二婶,你又在发E-mail,是给远方的母亲的?还是给远方的哥哥?”“欣悦,前几天电话里听说母亲身体不好,现在来你家借用你的电脑查询一下主治医生的信息资料。有电脑,真的很方便啊!“二婶回过头来,边和我说话,边记录下电脑显示屏上查询到的医生的资料。说话间,二婶的眉头挂满了担忧和牵挂。院中树上的蝉,此刻的调门忽然间变得轻柔起来,好像是在低声的安慰着二婶那颗起伏不定的心。
我见二婶这样,连忙岔开了话题:“二婶,这玩意好事吧!比电话强多了!”“是啊,确实挺方便的。欣悦,其实这也是我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最好的表现啊。这得感谢我们的党和国家啊!等过段时间,我也让你二叔买一个!”二婶轻轻点了我的鼻尖,继续查询相关资料。
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向大地,我抬起头,眯起了双眼,听着外面的蝉鸣,不由得张开双臂,与梦飞行……
指导老师:耿志高
点评:首先,本文采取了小题目形式,比较新颖,三个小标题反映出时代变迁,扣住了身边小康生活的变化。其次,文章所选的主角——二婶。作为农民的二婶能紧跟时代脚步,不甘落后,对美好生活永远充满了信心。她身上所汇聚的正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其实本文的美不仅仅只是上述两点,还有更多,例如:文中屡次出现的“蝉”,它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暗线,使蝉具有了人的情感,这样的一篇别出心裁的文章,怎能不会迅速抓住阅读者的眼球!
“我不喜欢吃......”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5)班 孙畅泽
“这顿饭应该不少钱吧!”
“没,几百块钱,您快吃吧,别想这些。”我听这价钱在姑姑口中缩了水,心中不觉偷笑。
“把这给大毛吃,我不喜欢吃......”奶奶话音未落就被姑姑打断:
“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她想吃就自己拿,你快吃吧!”
我坐在旁边,记忆像融了冰的春水,冲垮大坝,向我心房涌来。
一句“我不喜欢吃”伴随了奶奶的一生。
她打记事起,家中便多了要她操心的弟弟们,爹娘不多管事,尚年幼的她一边要照顾好自己,还要照顾好嗷嗷待哺的弟弟们。那时家里穷,一袋米面就是奢侈物了。用榆树叶子加少许米兑一些水熬粥,锅开后不能用力搅,先用大铁勺将沾在锅边上的米刮下来给弟弟们吃。自己边盛些剩下的汤水和榆树叶子吃,边念叨着“我不喜欢吃米”,不知是安慰自己,还是怎的。又或是将玉米里的瓤子捣出来,加上少许面,揉擀不成面饼,只将将卷起拿在手中吃。
一句“我不喜欢吃......”养大了自己,也养大了弟弟们。只是,她喜欢吃什么呢?是黑节草、山芋叶子、洋槐花、榆树叶、方瓜叶子又或是玉米瓤子呢?
嫁给爷爷后,日子仿佛更苦了。未结婚的弟弟们,刚出生的孩子们,虚弱的老人。生活的重担仿若大山压在她与爷爷身上。她擦擦眼泪,担起了这份责任,决定离家和爷爷去上海打工。繁华的城市中,带着孤独难耐、思乡念子的心情,在每一个明媚或阴沉的白天,在每一个灯红酒绿的夜晚,在城市巨大的喧嚣下。她勤恳地坚守着。她的弟弟们挨个结婚,孩子们慢慢长大。
她说她不喜欢吃肉,不喜欢吃糖。那她喜欢什么呢?是日复一日的糖蒜萝干;日复一日的馒头煎饼;又或是日复一日的面条汤。
生活在不断努力下幸福了很多。只是,她仍有不喜欢吃的。她用她不喜欢吃的养大了弟弟们,养大了儿女,养大了子孙,但她这辈子也没主动用她不喜欢吃的犒劳过她自己。可又哪里有什么“我不喜欢吃的”,不过都是你喜欢吃的。
在那饥荒的年代,无数人用那“不喜欢吃的”养大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支撑起一代又一代。日子越来越好,全面小康走进家家户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吃上自己“不喜欢吃的”,无不眼含泪,面带笑。
爷爷奶奶于中国十几亿人口中无疑是平凡而又渺小的,但他们又同其他孤独而灿烂的人一样是伟大的。正因他们用“不喜欢吃的”养大了孩子们,托起中国的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力量。
我回过神来,看蒸汽氤氲模糊了奶奶的面容,夹起菜放入奶奶盘中。
“尝尝吧,奶奶您一定会喜欢的。”
指导老师:袁飞
点评:“我不喜欢吃……”这句话或许每个人一生中都遇见过的,或是自己的父母,或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说过。看似小举动,实则背后藏着巨大的爱。我们小时候或许真的以为大人不爱吃什么什么,但当我们成大人以后,方才明白,这句话藏着多少心酸,多少疼爱。对生活的细节观察入微,描写生动,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接地气。并且作者以小见大,能够想到看似简单的话,实则又养活了一代又一代,这句话的含义与情绪传递了一代又一代。真正做到为国家培养人才。在后面几段,将文章进行升华,上升到一个大家高度,而不仅仅局限于小家。结尾含义隽永,体现了考生运用语言之高妙,读来令人叫绝。
我的小康家庭问卷
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二创新(1)班 李思睿
《诗经》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已经够劳苦了,应该稍稍得到安康了。可见千百年来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可是,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是小康呢?我们家是小康之家吗?标志着我家成为小康家庭的事件和时间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制作了一份“小康家庭问卷”,请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出他们的答案,来解答我的疑惑。
和我预想的一样,关于我们家是否达到小康的问题,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认为,我们家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可是,关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小康,他们给出的答案可就不一样了。爷爷说,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就是小康。奶奶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才是小康。爸爸说,有房有车才算小康。妈妈说,有钱有时间经常去旅游就是小康。看吧,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不同年龄的人对小康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标准,小康的含义也在发展中不断丰富。
关于我们家成为小康家庭的标志性事件和时间的问题,我的亲人们再次出现了分歧。爷爷奶奶一致认为,我们家的小康是从他们亲手建起房屋开始的,房子能够为家人遮风挡雨,有房子的家庭才能幸福。爸爸却说,我们家的小康是从家里买车的时候开始的,有房有车才算追上时代发展。我却比较赞同妈妈的说法,我们家的小康是从全家第一次外出旅游开始的,只有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双重满足,才是真正的小康。
通过我的小康家庭问卷,我们家集体回顾了这些年来的生活变迁,每一次变化都是在向小康不断迈进。在爷爷的记忆里,家是从住上自己盖的瓦房开始的,瓦房又变成自建楼房,最后拆迁住上了现在的商品房。奶奶回忆起以前用煤球炉生火做饭的点点滴滴,感叹现在做饭有电饭煲、炒菜用上了管道天然气、洗衣全部交给洗衣机,生活真是方便极了。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的电脑从笨重大脑袋的台式机变成了现在一只手就能轻轻拎起的一体机,电视从摆在桌上变成挂到墙上,伴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我们家的小康步步高。
我和爷爷一起翻看家里的老照片,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带着岁月的痕迹向我证明,我们家的小康生活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家里每一个人拼搏出来的。爷爷那一辈从农村来到城市,凭着自己的双手和不怕困难的毅力,一砖一瓦盖起自己的房子,让这个家在城市生了根。爸爸出生在城里,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不断改善我们家的生活设施,使之与时代接轨。而我出生在这个小康之家,正在用心学习,为了实现大学梦而拼搏努力。
以小家映大家,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我家这样的小家庭。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康梦。时代在变化,这些小康梦也在不断发展,标准越来越高,人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小康梦构成了中国梦,中国梦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家小康,大家富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才实现了今天的小康社会。2020年全面小康,我们来了!
指导老师:唐威
点评:小作者通过一张问卷这样的实践形式,去展现家人对小康的理解,角度非常巧妙,每个人的认知就像一条时间轴,写出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扣题很准,以小见大,意蕴丰富。
小康,小康
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二(16)班 房上珂
民亦劳止,岂止小康。作为横跨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到2020年,全面小康的蓝图已经清晰,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环境更加适宜,科技更加进步。我们正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乘坐着驶向小康的大船,一路斩风破浪。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便捷。我们的吃、住、行变得方便、快捷。市民们通过各种APP、微信公众号等,直接参与税收申报和水电、天然气的缴费,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业务,不用排长队。爷爷奶奶只要一张卡,就可以满足领取退休金和乘坐公交车等的需要,他们总是感慨科技的进步,“稍稍动手指就可以做这么多事,哪像我们那时候,到隔壁村叫个人都要好几个小时。”科技也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网上课堂、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让全国的大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在购物上,以前幻想的不出门购物变成了现实。我们可以在家逛商店,购物平台提供了许多商品,我们能够轻松地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家家户户生活的进步,汇聚成国家的进步,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怀揣梦想,不同的岗位上闪耀着奋斗的光辉。一条条铁路连接四方,是工人的辛勤付出。患病人数的逐渐减少,是医生护士的彻夜守护。当代儿童,在爱国教育中成长,也会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去。今天的中国青年,更能意识到个人奋斗对国家的意义。“十年前你们守护我们,十年后我们守护你们。”明确肩上的使命,不忘初心再出发。
人民实干是建成全面小康的内在动力。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百年奋斗,今朝圆梦。我们这一代将接过接力棒,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懈奋斗,继续前进。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国家发展是各行各业人才共同努力的结果,全面小康离不开每个人的一份力量。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凝聚江河之水,集聚千镒之裘,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绽放光彩。
点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华民族实现小康依靠全国人民的奋斗。文章先总写全面小康的蓝图已经清晰,然后列举科技为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便捷的社会图景,阐述“家家户户生活的进步汇聚成国家的进步”的道理,接着阐明梦想和实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要条件,最后总结全文,再次指出全面小康离不开每个人的一份力量。文章从“什么是小康”到“如何实现小康”,思路清晰,有独特思考。
来源:宿迁市文明办推荐
校对 王菲
编辑 : 王雪瑞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