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常州市田家炳初中泥塑课程“塑趣”“塑情” 3件作品亮相国家级雕塑大展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8月17日讯(通讯员 符益婷 记者 郭靖宇)近日在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幕的第三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中,常州市田家炳初中学生、青果泥人坊学员的3件作品——吕丞的《“佑我中华”火神山》、殷浩洲的《田家炳像》、吴政阳的《面具》成功入围,这是该校“青果印象”系列课程的又一阶段成果。

参展作品

据了解,本届大展共收到全国各地小作者2136人来稿,报送4605件(组)作品,经中央美院组织的国家级评比,最终选出475件(组)作品入展。展览分为U12-少儿组、U15-初中组和U18-高中组三个年龄组,展出传统架上雕塑,空间、环境、材料作品,装置性作品,数码3D造型作品等。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砚认为:“展览体现出了当代青少年们的精神面貌和所思所想。我在领略这些作品的时候,在仔细揣摩小艺术家们的心境的时候,常常会被深深地感染,相信也能打动前来观展的每一个人,这正是青少年雕塑艺术教育的价值,也正是雕塑的意义。”

泥塑,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也是堪称“门槛最低”的非遗项目:只要一坨黄泥、一颗童心,谁都能成就自己的作品。可玩泥巴容易,玩出精品来可实属不易。一群初出茅庐的少年,凭着满腔热情,在泥塑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玩出了一片天。殷浩洲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正好进入初中报名课程的时候有泥人这个项目,他就特别开心;吴政阳则认为,捏泥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把这个传承下去。创意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在泥塑课上学习塑型、制作等技巧,题材则来源于他们耳熟能详的生活。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吕丞将心中蓬勃的热情融进作品中,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力量,也希望人们在这场战役中必胜;而殷浩洲则借助作品,向自己的人生偶像——田家炳先生致敬。

田家炳初中多年来连续开设“青果印象”系列课程,引进非遗公益课,令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深入人心。学校先后引进了金坛刻纸、留青竹刻等非遗课程,上学年又引入了泥塑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青果名人作为泥塑课程学习对象,确保每一位选修的同学都能够亲手制作人物塑像并争取在地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等专题展览上展出。通过这些课程,同学们传承非遗艺术和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校对 徐珩

编辑 : 盛慧梅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