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走向我们小康生活 | 从摆地摊到招商城16个摊位,她走出了第二故乡的小康之路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在无锡人的记忆中有一种逛街叫做:走!到红梅市场去!时光回到三十多年前,作为见证无锡马路经济发展的“锡漂”人、红梅市场的第一批个体户,杨彩凤一家在红梅市场附近生活了30多年,“1989年来无锡,从当时的马路摊位,到现在的招商城,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好,生活也越过越好!”如今杨彩凤四代人扎根无锡,扎根梁溪区南尖社区,在这个第二故乡见证着锡城基层市民的小康之路。

1989年9月,25岁的杨彩风和丈夫一起从浙江仙居农村来到无锡,东拼西凑了2000元在解放西路沿运河的小商品市场摆地摊做袜子生意。1992年,杨彩风在红梅市场B区二楼觅得一个摊位,从此告别日晒雨淋的地摊时代,每天的收入也由刚来锡时的二三十元增加到百元以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杨彩风对当年这句流行语深有体会。为能抓住商机,夫妻俩在1995年花了15000元买了一台模拟式手机和一台中文传呼机。有了现代化通讯手段,杨彩风如鱼得水,小生意越做越大。有了一定积蓄的杨彩风也有了一双儿女,新世纪的第一年,全家人贷款在红梅市场附近买了一套商品房,真正成为了无锡的新市民。

1996年,杨彩风发现已经温饱不愁的市民越来越注重对美的追求,女人们对文胸的需求是个新商机,于是她开始转行做文胸。在经济的迅猛发展之下,红梅市场变得热闹非凡。每天早晨,都有大批市民守在市场外等候开门。杨彩风小店的营业额一路上扬,2004年净收入最多的一天超过千元,小店也成了市场里雇工最多的摊位。2006年,红梅市场再也装不下小商品这个“大世界”了,杨彩风将她的小店迁入了新开的招商城。让很多人震惊的是,她一下子拿下招商城16个标准摊位,开设专业文胸商店,成为当时招商城针织业的第一大商户。为何要拿这么多摊位,杨彩风道出了她的生意经:地点好坏比店铺的大小更重要,只要一两个摊位,很难拿到理想地段的。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后,杨彩风发现无锡市民的生活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顾客采购内衣的首要标准是款式和品质,有时百元以上的内衣反而更好卖。她得出一条经验:品质的优劣比地点的好坏更重要。杨彩风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把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这两年,她遇到了发展困难:电商兴起,客流量下降。杨彩风与时俱进,有些生意转到了网上交易。家里人也跟着一起转型,儿子做起了与她配套的快递生意,帮助她打通线上线下的经营链。“女性对文胸面料和款式的追求,体现了我们的小康生活已进入了更高阶段。”杨彩风指着一款款新式文胸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娜娜

校对 徐珩

编辑 : 盛慧梅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