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繁星 | 松鼠鱼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如今松鼠鱼似乎已经遍地开花了,天南地北,哪儿都有,北方用鲤鱼,江南用鳜鱼,广东人多用鲩鱼。不管用什么鱼,做法大同小异,差不多的酸甜味,更重要的是端上桌来,拗的是一样的造型。

油炸后定型的鱼肉粒粒突起,犹如漫画上怒发冲冠的样子,比作刺猬还合适些。但叫“刺猬鱼”估计无人问津,松鼠就讨喜得多。问题是,为什么会是松鼠?据说原本是叫作“菊花鱼”的,虽然仍有点无厘头,但的确像剪了个寸头的菊花。

广东人称这种鱼为“松子鱼”,我觉得要合理得多:同样是象形的思路,说那造型像松果,还算能“得其仿佛”。从鱼身上摘肉吃,也多少有点从松果里剥松子吃的感觉。

我自觉在吃松鼠鱼时用上“摘”这么个动词,很是准确、生动。同样是使筷子,和吃清蒸鲈鱼、西湖醋鱼、臭鳜鱼动作不一样,乃是奔着一粒粒爆起的鱼肉去“摘”。我从没见过别种烧法的鱼,皮与肉那么难以分离。厨师的油炸火候若掌握不好,夹取鱼瓣粒简直要使蛮力了。有一回请北京朋友吃饭,松鼠鱼显然做得不行,他站起来对付,嘴里很夸张地说:赶上虎口拔牙了!

但是我对松鼠鱼最大的不满,还不是吃相问题,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它把鱼的鲜嫩给整没了。若是看菜谱,介绍松鼠鱼时总会有“色泽鲜艳,鲜嫩酥香,酸甜适口”之类的套话,最关键的拗造型倒有可能不谈。说“色泽鲜艳”、“酸甜适口”倒也罢了,“酥香”也说得上,油炸的嘛,“鲜嫩”二字从何说起?为了定型必须往透里炸,能怎么个嫩法实在难说。“鲜”字更是无从说起,炸成那样,连是什么鱼做的几乎吃不出了,就像罐头里的小鲜,随你带鱼、黄鱼、鲮鱼、凤尾鱼,其实都一个味儿。

这道菜起源于苏州,苏州的美食数不胜数,名声在外的,它要占到前几位。这让我尤其不能理解:苏州人是把鲜当做至高追求的,怎么会钟情这样一道把“鲜”整得不见踪影的名菜?

作者:余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 : 华明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