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少轻狂”的时期一路走来,朱棣文始终对科研情有独钟:“我年轻时鼓捣过一些用于制作炸弹和火箭的化学品,当然我不建议任何人随意模仿。”但随着年龄增长,如今72岁的朱棣文开始思考,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接下来还想要完成什么样的事。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接下来的10年或20年,我还想去做的事,也正是我在过去40年里一直在做的”。
在昨天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态度大师讲堂Ⅰ”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副主席、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围绕着对科学家们至关重要的人生选择、职业选择之道,和年轻科学家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在他看来,想要快乐很简单:一是挣“足够”的钱,而当你生活够简单时,就不会被钱所束缚;二是对朋友、邻居、家人足够好,他们也会对你好;三是做造福世界的事。
父亲的规劝、哥哥的转行,都不曾影响他选择科学
回忆起选择物理学,父亲和哥哥对朱棣文的影响巨大——朱棣文的父亲很早就向三兄弟们“发话”,希望他们都能成为科学家。后来父亲也不再笃定,他对朱棣文说:“想当物理学家,那你就得非常聪明才行,但我不确定你是不是足够聪明。不过你也擅长画画,有没有考虑学工程?”父亲的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朱棣文的命运,不过不是学工程,而是更加坚定了他想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不论是父亲对其前途的担忧,或是哥哥中途转行的经历,都丝毫没有影响朱棣文对科研的热爱。
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朱棣文幸运地走上了人生坦途。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从未为未来担忧,因为我乐在其中。”无数年轻人可能都在思考未来要做什么,暗自“盘算”自己能够挣多少钱、赚的钱够多吗?朱棣文给出了“财富自由”的新定义: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车可行,不必奢侈,那你就会脱离财富的束缚而感到自由。
人生中总有意外,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自1987年开始,朱棣文任教于被誉为“硅谷发源地”“企业家摇篮”的斯坦福大学,但他从未对创业提起过兴趣。即使许多同事拥有自己的公司,但朱棣文依然认为,那样会影响他真正所爱的科研。
过去20年里,出于兴趣,朱棣文开始关注气候变化议题,在朋友的建议下,他申请到了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的岗位,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管理实验室。在他的规划中,自己始终会回到热爱的实验室里,继续一位科学家的日常。
然而,一通来自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电话,让朱棣文重回科学之路多了另一种可能。担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经历让他了解了更多关于世界如何运转、学界如何与行业交互并融合创新等知识,他对于未来的方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妻子的影响下,朱棣文辞去了能源部部长的职位。尽管有无数好职位任他挑选:高校校长、研究所主任、公司董事等,但他却用半年时间来释放自我的内心,找寻新的研究领域。一次,一位老同事邀请他加入自己创办的电池公司,两人在交谈中当即拍板,开始了探索电池新理念的长期合作。
如果你不快乐,或许是没有做对的工作
快乐意味着什么?什么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朱棣文认为,“富有”或“出名”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享受你们正在做的事,并从工作、生活中得到的乐趣,才是真正的快乐”。
做过那么多岗位,如果问朱棣文最喜欢做哪件事,科研依然是他最坚定的回答。他回忆说,能源部部长的工作耗时巨大,每周工作70多个小时,因此不得不放弃爱好和休闲时间。即便如此,他依然与研究团队成员共同撰写了30多篇论文。事实上,这些研究付出没有任何经济回报,思考科学、做研究对于朱棣文来说,始终是他最喜欢做的事。三、四十年的研究工作让他感叹着: “最妙不可言的便是,当你意识到你一生的工作恰恰就是你的爱好,还能从中获得报酬。”
对于青年科学家,朱棣文的建议是做科研必须先乐在其中。他说:“你们要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科学,而不是因为你们的目标是成为知名的教授或是伟大的科学家。你们的快乐必须源于科研的切实工作,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得到快乐,可能是没有做对的工作。”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