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创作:
侯勇:想过逃离南京,现在仍选择回归
故乡是镌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文化烙印,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精神记忆总是如影随形。对艺术家而言,故乡也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养料,他们从乡愁里汲取创作灵感,也把故乡的气质浸润在文艺作品中。
著名演员、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侯勇说,16岁初中毕业后早早离开校园,在家乡连云港度过了“混沌”的四年,20岁来到南京。但正是这四年的成长经历,为他日后的演艺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演员职业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职业,我那四年里接触到不同身份的人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都为我二次创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对他而言,南京已经成为了“第二故乡”,南京那种浓郁的人文情怀无可替代。“一度我也想过逃离,但发现最终我离不开南京,现在还是选择回归,并扎根南京。”
“少年时期的我对家乡常常抱有反抗和叛逆的情绪,甚至想着‘逃离’,而离开了之后再去回望自己的故乡,则又是另外一番情愫。艺术家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常常是从这样一种紧张的关系里面成长和丰富起来的。恰恰是在这样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如今的我才获得了艺术创造的无穷能量。”在今年热播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里,作家重回生活的故乡,寻觅与文学相遇的原点,其中一集的主角就是著名作家毕飞宇。现场,毕飞宇也强调,故乡的确于无形中滋养、哺育了自己,但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滋养常常是在一种深刻的人生冲突中进行。
“我的故乡南通虽然在江北,但是它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是属于大江南。在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家经常一起看电影。因为人多,我们一群小孩通常只能坐在背面,所以我记忆中的李向阳是用左手开枪的,那时候以为英雄人物全都是左撇子。”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回忆起童年时光,觉得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直到现在,他仍能背诵出众多老电影的台词,看电影的习惯也一直保留至今。
历史与辉煌:
江苏电影发行“十连冠”,还出了一批经典影片
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里,江苏影人不仅创造了电影发行“十连冠”的辉煌,还创作出了《渡江侦察记》《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豆蔻年华》等一大批经典影片。现场,曾执导过《江城夏日》的南京籍导演王超对家乡当年电影行业的盛况记忆犹新,“我高中毕业后的夏天几乎天天泡在南京的几大影院里。那时候,我可以在大华电影院看到《莉莉玛莲》或特吕弗导演的各类精彩的国外影片,还有延安电影院,我在那里知道了何为探索电影。”
近年来,不少优秀的江苏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屡屡获奖,电影《桂香街》荣获第32届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奖,纪录片《单声》获得伦敦国际人电影节最佳外语纪录片导演奖,戏曲电影《珍珠塔》获首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优秀改编戏曲电影奖”两项大奖。
此外,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国富提到,江苏的儿童电影也是国内影视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比如《草房子》《滑板梦之队》《我的影子在奔跑》等都曾获各类奖项。
影评人舒克在论坛上细数出生在江苏的创作者,工作在江苏的创作者,以及用作品聚焦江苏的创作者,不胜枚举。他也提到,江苏是电影行业巨大的票仓,金陵影评人的电影评论有力提升了江苏影迷的审美趣味。
希望与未来:
整合资源,期待打造独特的江苏风格影片
毕飞宇提出,江苏电影的生长土壤非常好,比如江苏电影的历史传承、文化环境、学术研究、演员储备等各方面都很棒。然而,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之后,江苏却还没有涌现与其相匹配的经典影视作品,江苏电影在主导电影美学风格和方向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由此,打造具有江苏独特风格影片,成为现场不少业内人士的呼声。刘伟冬提出“江南叙事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对人性之美的追求应当是江苏电影必须坚持的方向,以《早春二月》为代表的唯美、细腻、精致的电影美学标准,与《一个和八个》等具有浓郁北方气质的电影相区别,这是江苏电影值得坚守的性格。“江南不止是地域概念,更是文化概念。我们应该立足本土,挖掘江苏的传统美学底蕴,讲述贴近自身、温暖人心的故事。”
侯勇呼吁,影视界人士要群策群力,努力补足短板,在江苏情结、中国电影力量的号召下,各个环节团结一致,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江苏电影获得实质性的发展。目前江苏电影复工开业情况良好,一批江苏原创电影正在抓紧拍摄。现场,嘉宾纷纷期待,省内不缺少电影人才与文化积淀,但电影制作与发行少不了资本支撑,希望更多资本与产业手段介入到电影市场中,各方发力,共同迎接江苏影视业的新春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苏云
编辑 : 张楠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