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法院在拍卖公告中作出特别说明,公告的内容和照片、附件等材料仅供参考,其他隐性的信息或损失等法院无法查知,具体以实物及实际为准。同时,明确该游戏账号禁止未成年人购买。
记者了解到,此次司法拍卖涉及的执行案件于2024年12月立案,执行标的为201988万元。
根据市场估价,该游戏账号的起拍价定为市场估价的“七折”即14万元,如参加竞拍需先交纳保证金2万元。此次拍卖将于4月7日上午10点开始,记者在阿里资产平台司法拍卖板块看到,截至3月14日下午3点,已有2700余人观看了拍卖页面,34人设置了提醒,但尚无人报名参加。
直播账号也能执行,“易主”抵偿债务
“数据”也是财富,近年来,出现了大量游戏账号、直播账号等网络虚拟财产,已成为民事主体的重要财产之一,其财产属性得到各方共识,各地法院也将其纳入可执行财产范围。
此前,曾有法院在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向平台公司发出冻结被执行人名下网络直播账户的协助执行通知书,依法对被执行人的网络直播钱包进行冻结,禁止该账户的提现和打赏功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株洲市荷塘区人民法院在一起欠薪执行案件中,建议双方当事人以直播账号抵偿债务并获得成功。
该案申请执行人周某离职时,遭公司欠付3个月工资。经劳动仲裁,仲裁委裁决公司应向周某支付拖欠工资款和经济补偿金合计4万余元。裁决生效后,周某多次催促支付未果,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因未查询到该公司名下有可供执行财产,案件一时陷入僵局。执行法官发现,该公司平时依靠网络直播卖货维持运营,目前拥有一个粉丝数达数十万的直播账号。
法官立即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并提出可用该直播账号抵偿债务的建议。周某考虑到自己仍从事服装贸易工作,且直播市场前景较好,最终同意该建议,双方当事人完成了账号权限的完整交付。
该案法官表示,将网络直播账号用以抵偿是一次拓展财产处置范围及路径的新探索,不仅最大限度保障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为虚拟财产的执行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虚拟财产种类繁多,变现可采取不同方式
如今,网络虚拟财产种类繁多,实践中在变现时,一些情况下也存在价值难以评估、难寻买家等困难。
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可以根据不同的虚拟财产类型,采用不同的变现方式。对于支付宝、微信账户等,目前在法院执行中可以实现直接冻结、扣划。对于网游账号、手机号码等虚拟财产,可向相关公司询价、参考以往交易价格等确定市场估价,依照司法拍卖相关规定进行拍卖。
而对于难以估价、变现能力差的虚拟财产,律师告诉记者,其认为可以进一步完善被执行人自行处置机制,在法院监管下给被执行人自行变现的选择,或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通过达成以虚拟财产抵偿债务的和解协议完成执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视频剪辑:周嘉楠
校对 王丽丽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