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吴为民的工作室里,一提到“皮老虎”,吴为民滔滔不绝。“‘皮老虎’是用泥胚捏成可爱的小老虎的样子,通过一只手握住它,另一只手滑动它身上的红线,就会发出各种动物的叫声。我做的这个‘皮老虎’,它能发出许多种动物的叫声。”吴为民一边说着一边为记者演示,“随着滑动的频率的变化,它能发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声音,有猫叫、青蛙的叫声、老母鸡的叫声等等。”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皮老虎”,从泥巴到成品要经过塑形、阴干、上底色、开脸、上画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做泥胚的土很有讲究,制作“皮老虎”的土不是普普通通的泥土,而是地下几十米没有被污染的深层土,这样的土才能保证“皮老虎”长时间放置不会开裂。接着,最关键的工序来了。吴为民介绍,“皮老虎”之所以姓‘皮’,是因为能让皮老虎发出震动的是包在底下的‘皮’,古代的时候人们用的是蛇皮,如今把蛇皮替换成牛皮纸。将牛皮纸剪成圆片,打个小孔,系上红绳,用胶水将圆片整个抹匀,如果只抹边缘,‘皮老虎’就不能发出声音,则名不符实了。基础模型做好后,需要将它放置一两天。晾干后,就可以上底色了。”
记者看到,吴为民的老伴王培珍拎起两只系着红绳的“皮老虎”,熟练地倒置在颜料桶中,等到其身体全部浸没,立刻拿出,迅速挂在旁边细长的竹竿上,三四天之后,方能上画。上画是最有趣的环节,只见王培珍在模型上用自制毛笔画了前来,不一会儿,“皮老虎”胡须就出来了,最后用红、白颜料分别点出“皮老虎”的眼白、眼珠和耳朵,一只活灵活现的老虎就画成了。
喜欢与年轻人交流
希望传统民俗得以传承
据了解,吴为民是姑苏“皮老虎”第三代传人,手艺是他的岳父传承给他的。从1987年开始接触“皮老虎”到现在已经有35年时间。那时,吴为民每天和老伴到观前街摆地摊卖“皮老虎”。后来,吴为民申请了固定的工艺亭用来销售“皮老虎”,每个月能卖几百只“皮老虎”,特别是每年的旅游旺季,每个月能卖上千只。“我的顾客来自天南海北,甚至还有外国游客。只要做得动,我和老伴准备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吴为民坦言,他和老伴都已年过七旬,制作“皮老虎”主要是出于是一份热爱。“皮老虎”不仅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还让他们收获了许多年轻的“粉丝”。和年轻人在一起,吴为民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
如今,吴为民把制作“皮老虎”的手艺传承给了女儿。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热爱非遗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皮老虎”技艺的队伍中来。作为有着近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吴为民表示,自己将发挥余热,积极传递正能量,而传承“皮老虎”制作技艺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做好表率,热爱生活,坚持将‘皮老虎’继续做下去,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实习生 周楷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苏云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