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现代科技如何守护城墙发展?这一位“城墙守护者”为你解答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明城墙,守护了南京650余年的时光。650多年的风霜岁月,给南京城墙留下了丰厚积淀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时代发展,理念更新,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更好地保护城墙本体、让它继续守望城市发展变迁,成为这一代文物保护者的重要使命。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便是科技手段保护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之一。

由于南京城墙的独特性,目前没有成熟的同类型或者类似的文化遗产监测模式可以学习和参照。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建设,摸着石头过河,参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充分结合根据城墙自身的特点,为其他古代城垣和类似的砖石类文物监测提供了参考,对中国明清城墙遗产监测工作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采用地理信息、物联网、大数据等最新技术成果,包含8个子系统、57个功能模块,利用南京城墙全线安装的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捕捉城墙本体上发生的毫厘变化。自动监测仪器收集的数据,通过5G信号传输汇集至监测预警平台,平台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为城墙城墙的保护、修缮和利用,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和帮助。

在借助监测设备自动收集数据之外,文物保护者会定期在城墙周边的固定观测基准点上,用全站仪采集数据,并录入到监测预警平台,和往期数据进行比对,推算城墙变化。同时,还会利用三维扫描仪,对设备仪器不能准确监测和反映情况的城墙段落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对自动监测设备结果进行验证、辅助和补充。

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采取为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而采取的预防性保护管理措施。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与运用,不仅体现了技术手段的迭代更新,更是展现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巨大转变: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

科技设备的自动采集与文保人员的实地巡查,相互配合、各显神通,共同守护南京城墙本体,让古老的南京城墙尽显古典之美与科技之美。南京正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呵护南京城墙这一世界级的宝贝,传承和弘扬中华文脉。

校对 徐珩

编辑 : 陶善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