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现实版“济公割瘤”!寄居女子脖子六年巴掌大瘤子被成功切除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提起电视剧中“济公割瘤”的故事,想必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剧中惩恶扬善的活佛济公徒手切下长在老汉脸上的大瘤子,按在了无恶不作的地主身上。而今天,现实版“济公割瘤”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演,而这次割瘤的人换成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李家锋主任医师,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帮患者切除了长在颅底的巨大肿瘤。

今年47岁的刘女士,右脸下方长了一块肿物,已经持续了6年时间。一开始,刘女士发现右边脖子处鼓起了一个小包块,体积不大,也不痛不痒,所以她一直没有在意,直到最近,她发觉肿物越长越大,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说话、吞咽等功能,这才引起了她的重视,立即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

入院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李家主任详细地为刘女士进行了检查,通过颌面部增强CT和增强MRI检查发现,刘女士为右侧口咽部肿物,且肿物体积较大,上达颅底翼外肌水平,下至甲状软骨水平,致使患者咽腔狭窄。凭借着影像学资料及多年的临床经验,李家锋主任初步考虑为神经鞘瘤可能。

据李主任介绍,一般情况下,神经鞘瘤大都生长在患者勃颈处,比较好分辨。像刘女士这种外表看起来并不突出,但瘤体生长于颅底的情况实属少见,自己从医30年来,还是第一次遇见。一般生长在勃颈处的神经鞘瘤,可以通过划开颈部皮肤直视下摘除,但由于刘女士的肿瘤体积较大,位置较深,且肿瘤毗邻颈部重要大血管以及神经,极容易在手术中造成大出血,致使该手术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和风险。

由于肿瘤体积大位置深,为避免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既往对于该类型肿瘤,术中需暂时锯开下颌骨充分暴露肿瘤直视下实施手术。在与刘女士及家属沟通时,刘女士对下颌骨暂时锯开心理负担很大,希望尽可能避免下颌骨的锯开。为减少手术创伤及考虑到刘女士及家属的强烈要求,李家锋主任团队等多位专家多次在术前经过讨论,周密考虑并制定详尽的手术计划,决定带领团队成员通过颈外入路并在囊内摘除的方式摘除肿瘤。

“因为肿瘤外包裹着一层神经膜,为了避免术后给患者带来神经功能障碍,只能像‘拖衣服’一样,一点一点用手将肿瘤外膜慢慢剥离。”因李女士肿瘤长在颅底,且没有切开下颌骨,导致手术过程中可操作空间有限,也无法用肉眼观测到瘤体周围情况,整个手术过程中,团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怕出现一丝纰漏。最终,经过2个小时的精细手术,寄生在刘女士勃颈处6年的巨大神经鞘瘤被成功切除。最值得庆幸的是,术后刘女士没有出现任何相应的神经症状等手术并发症,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和细致护理下,仅用了一周就顺利出院了。

最后,李主任提醒大家:神经鞘瘤又称为施万瘤,主要发生于脑神经,如面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及颈交感干。其生长缓慢,包膜完整,属于良性肿瘤,但也可发生恶变。神经鞘瘤患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若发现身体长出肿物包块,应尽快到医院就医,避免对造成身体更大伤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赵天

视频拍摄/剪辑 赵天

校对 苏云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