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在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江苏省品牌学会指导下,由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旗袍艺术委员会、南京万帛云锦集团、秦淮非遗馆联合主办的“让非遗动起来”——南京云锦传承创新成果展暨保护与发展论坛在秦淮非遗馆热烈举行。非遗专家、文化学者、云锦传承人、旗袍爱好者等共聚一堂,共话云锦的创新与发展。
高以俭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张永祎,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以俭,江苏省品牌学会副会长陈金龙,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龚建培,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束有春,江苏省文化馆理事会理事长李为民,南京传媒学院创作中心主任赵韫颖,长三角旗袍联盟执行主席戴中礼,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顾苏宁,《中华非遗网》执行总编朱胜利,南京市公共关系协会秘书长朱兆华,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旗袍艺术委员会会长何莉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
非遗专家苑利建言:
保护非遗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传承人
沙画和古琴表演
一段精妙绝伦的沙画表演和古琴非遗传承大师桂世民优雅的古琴演奏揭开了论坛的序幕。琴音中,风轻轻吹过广阔无垠的沙漠,五彩缤纷的绫罗绸缎次第绽放,锦上添花,灿如云霞,生生不息……印证了非遗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
非遗专家苑利发言
“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在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非遗专家苑利看来,非遗传承离不开人,“活态传承是最靠谱的传承,技术难度最大的传承,最终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形式完成的。”在论坛上,他着重讲述了非遗的草根性:“在大工业文明到来之前,技术含量最高、应用范围最广、最时尚、最流行、最先进的中华文明——如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中国传统食品烹饪技术、中草药炮制技术、中医诊疗技术、中国传统服饰制作技术、中国传统桥梁营造技术等,基本上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草根阶层来实现代际传承的。”“以往,我们一讲起中国文化名人,便会想到孔子、孟子。但除他们的学说之外,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也很发达。中华料理、东方建筑、戏剧、舞蹈、杂技、传统工艺、农耕技术等等,这些都并非来自孔孟的真传。可见,除孔孟之外,还有那么一批人,在中华文明的创造与传承过程中,也曾发挥过,现在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苑利说,“他们正是那些不为史学家关注的艺人、匠人等。中国人要想搞清自己的文化家底,不关注这样一些人是不行的。” 他认为:保护非遗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传承人。
让南京云锦走向世界
启动云锦文化交流之旅,首站马来西亚
在6.1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举办这个论坛,主办方显然有更为深远的考量。万帛云锦集团董事长王杰上台发言表示:“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的传播和发声来了解云锦,热爱云锦,让云锦从过去的皇室御用,走进我们百姓的生活中,真正成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奢侈品!”她说,“距中国南京云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过去14个年头了,我们一直在坚持着努力着,为保护和传承这项人类的瑰宝付出着热情和汗水。三年疫情,大家都快忘记外面大千世界的样子了,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我们积极组织了东南亚云锦文化交流之旅,紧跟党的步伐,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带动更多喜爱和热爱云锦文化的传播大使们参与进来,和我们一起让中国南京云锦真正走向世界!”据悉云锦文化交流之旅已正式启动,首站马来西亚。
南京云锦流传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元明清三朝为皇室专享,云锦工艺代表着中华织造文化的巅峰与经典。现场,国家级云锦传承人郭俊大师展示自己设计的云锦纹样,繁复精密的图案震惊观众。万帛云锦的旗袍新品发布表演、来自徐州的万帛云锦代言人李立平团队的永康百姓艺术团霓裳羽衣模特队带来的《国色天香溢金陵》表演、万帛云锦签约导师叶子团队的时尚女神队带来的《云锦旗袍秀》的表演……让人领略云锦艺术的优雅多姿、泱泱大美,感受中国华服之美。
云锦旗袍秀
如何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保护云锦织造工艺,如何保护云锦,如何以创新延续传承云锦?张永祎、束有春、李为民、郭俊、戴中礼等专家和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大家达成共识:云锦之美,美在中华,云锦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在明天更加“灿若云霞!”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