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与儿时记忆中的“躲猫猫”不同,游戏分为“猫”和“老鼠”两个阵营进行追逐,因规则简单且可以在运动中社交,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心头好”。游戏开始前,组织者会为所有参与者发放象征身份的发光手环,并将所有参与者拉入地图软件群,大家在群中共享位置,根据抽到的身份换好“猫”与“老鼠”的头像。
9月17日晚19时,在莫愁湖公园内,随着组织者的一声令下,60余名参与者迅速散开,或奔跑或藏匿,紧张地看着手机中的实时共享地图。在这一轮猫鼠追逐的游戏中,记者抽到的是被抓捕的“老鼠”角色,与有经验的玩家结伴,记者一路小跑很快就脱离了“猫”的追踪,但当记者放慢脚步,疏忽观察共享地图的动态时,一位扮演“猫”的玩家直冲过来,将十余只“老鼠”一网打尽。按照游戏规则,被抓捕到的“老鼠”身份自动转变为“猫”继续进行游戏,在固定的游戏时间内,只要“老鼠”没有被完全抓获就是该阵营胜利,反之则是“猫”胜利。
“游戏特别火,每次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发布活动,最少都有60人参加,最多的有100多人参加,目前我们是不收费的。”游戏组织者黄先生介绍,当下年轻人很多因为工作繁忙没有社交和健身的时间,通过这种“猫捉老鼠”式的躲猫猫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活动中结识新朋友,这也是做活动的初心。
“这是我第二次参与活动了,之前是在玄武湖。我身边的就是上一次新交的朋友。”现场一位男生向记者分享,平时因为工作节奏较快,没有社交的时间,趁着周末报名了这项活动,没想到找到了一位兴趣相投的朋友。
“相较于一个人在乏味的健身房,在这里和朋友们一起奔跑的感觉更好。”一位和朋友结伴参加的女孩说,自己的性格内向想要拓展自己,有了熟识的朋友陪伴,既可以健身又可以自然地认识新朋友,感觉很好。
虽然这项游戏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游戏开始前,组织者黄先生特别提醒不要为了躲避“追捕”爬树或是跳入湖中,因为先前就有这样的案例。黄先生也表示,因为活动并没有收费,只能出于义务提醒各位参与者注意安全。
“共享位置躲猫猫”最早起源于哪里,目前较难查证。记者通过各类社交软件搜索发现最早的记录出现在今年2月份,大多始于一些大学校园。而随着游戏的发展,目前还延伸出了“NPC技能、猫鼠狗三角大战”等新玩法。黄先生表示:“目前这款游戏比较火爆,应该还会推行一段时间,未来也会挖掘更多创新的游戏供大家参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雪琪 卢婧
海报设计:冯晨禛
校对 王菲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