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讲座现场
风趣歇后语来开场
这不是陈宗霞第一次给南师大的学生上课,在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宋益丹的推动下,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南京方言传承的陈宗霞,也一直与南师大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陈宗霞以一个幽默的歇后语开启了当天的讲座。什么是歇后语呢?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但依然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比如:水仙花不开——装蒜;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颜料坊放鞭炮——有声有色……用南京话说歇后语,更是别有一番韵味,活动现场,来自陈宗霞工作室的“老南京”就进行了现场展演。
讲演结合生动有趣
讲座中,陈宗霞还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总结出的南京方言的特点,比如儿化音比较多;很多都是有音无字;发音时嘴巴张不大,通常呈喇叭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南京方言,陈宗霞还进行了现场示范,比如头顶在南京话里叫“天灵盖儿”,额头叫“头脑壳儿”,下巴叫“下巴颏儿”,肩膀叫“肩膀头儿”……不仅如此,“儿”在发音时还要把舌头卷起来,这样的南京话才正宗。
“这样的讲座更生动有趣。”讲演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一位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南京话,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跟着陈老师学说原汁原味的南京方言。
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愁的依托。但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普通话越来越普及,方言的使用率也随之降低,为了留住乡音里的乡愁,陈宗霞在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传播南京方言文化,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也成了她传播南京方言的“主阵地”。
由于很多老南京话都是有音无字,只能口口相传,也正因为如此,用声音留下老南京话,让它有“档”可循、有“案”可查,显得迫在眉睫。2018年,鼓楼区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公室)找到了陈宗霞,提出给老南京方言建档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目前区档案馆现已录入陈宗霞南京方言音、视频档案1700多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