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为扬子江诗会打Call | 胡弦:诗歌确认我在世界上的面目和位置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我们的心,不是无牵无挂的河流。

我们的心是运河,要有船在上面走,它才存在。

扬子江诗会,我们心中的船,扯动风帆。

12月1日晚,第七届扬子江诗会主题诗歌朗诵会在镇江西津渡举办,这一届诗会的主题是“江河交汇 水韵千里”。

“在地理空间上,长江和大运河在江苏境内交汇,但同时,它们不仅是地理存在,也是文化存在。”《扬子江诗刊》主编、诗人胡弦这样解释这一届诗会的主题。所谓“江河交汇”,“是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在当下的投影,具有当下性,我们希望通过诗会展现江苏的当下。”而“当下”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有来龙有去脉,历史的深度与世界的广度都在这一刻相连。

“往届扬子江诗会的主题都不是扣着水来的,这次,希望通过‘水’元素来展现。”胡弦解释说,“水”具有流动性,是不竭的,不可穷尽的,同时它又是文化的载体。“江河交汇 水韵千里”,有当下,有历史,往前展望,有大海,有远方。

胡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写作,“诗歌对我来讲,是个人与世界艺术化的联系,同时能通过诗歌,确认我在世界上的面目和位置。它和我的情感、人生、经验都联系在一起”。在这么多年的写作中,“水”元素已渗透胡弦的作品,他于去年出版的诗歌集《水调歌头》由20余首与河流特别是运河有关的小长诗组成,“追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探究流淌的活着的运河文化,也包含着诗人对自我的内在凝视,对人的生存的探究,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在12月1日晚于镇江西津渡举行的第七届扬子江诗会主题诗歌朗诵会上,人们会听到这本诗歌集中的其中一首,题为《镇江,运河入江口》,特别切合这一届诗会的主题。

胡弦告诉记者,这首诗“写的是镇江城里的一段古运河。运河河道在不断变化,一段摒弃了,又有新的一段承载通航的功能。你会发现,为了更好的交汇,河流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在胡弦看来,古运河是遗址一样的存在,从它身上,他看到历史和当下,人们的生活,市井的存在。同时,他也看到,“河道会改,但永恒性的‘道’不改,它留了下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视频制作 袁颖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