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机器人搭档我还是第一次,平时我们都是男女搭档,需要磨合很久。今天首次与机器人合作我还比较紧张。”今年21岁的淮剧演员夏诗雅,早晨花费一个半小时画好戏妆,她的搭档机器人则在10分钟左右穿好戏装提前走到表演区。两人的合作仅提前演练了数次,便能熟练对外演出。
作为业内专家代表参会的孔先生告诉记者,此次负责表演淮剧的人形机器人是身高近1.7米,体重70公斤,相较此前大火的宇树G1机器人1.3米身高要更近似成年男性。“这种大体型机器人因自身重量和技术上更复杂些,未来在文旅演出方面可以发挥出独特优势。”孔先生说道。
谈及是否担心未来机器人会替代演员,夏诗雅频频看着自己的搭档笑着说道,“我觉得替代可能不会,但它可以为我们淮剧助力。机器人也登上舞台后,通过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淮剧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说的是盐城建湖话、唱的是盐城建湖腔。夏诗雅介绍,淮剧主要讲究的还是“以情动人”,“比如通过神态表情展现内心的一些活动,目前机器人还是很难做到。”
为推动机器人新技术产品场景应用与迭代创新,3月26日盐城市组织开展主题为“‘智’造新未来,共享新‘机’遇”的机器人场景应用及整零协同生态拓展大会。当前,盐城机器人产业“海陆空”全面发展,配套产业全链条建设成效显著,应用场景逐步广覆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坐标上,盐城正以机器人产业为突破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见习记者 周珉
视频剪辑 陈燃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