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分论坛在苏州举行,共探能源转型新路径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10月23日,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多场分论坛在苏州同步举行,来自国内外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城市能源转型”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与方案。
![]()
“人工智能+”能源分会谈圆桌对话
“人工智能 +”:智赋能源 数聚变革
当天上午,“人工智能+”能源分论坛率先拉开帷幕。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等出席活动。
鲁俊岭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支撑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丰富、潜力巨大,推进人工智能+能源行动势在必行。要统筹新能源集成式发展,加大加快绿证绿电交易和绿电的直联,让绿电更好支撑人工智能发展;同时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的作用,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负荷特性与新能源出力更好的相匹配,加快能源消费深度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全新的力量。
![]()
“人工智能+”能源分会谈
吴庆文介绍,苏州在能源变革浪潮中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领域的融合创新,以建设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创新核心区为引领,已落地一批标志性项目——全国地市级规模最大的换电虚拟电厂、江苏省首座AI智慧调控充电站等相继投用,为“人工智能+能源”的实践提供了“苏州样本”。“苏州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的‘最优解’,努力交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高分答卷。”
本次论坛以“‘智’赋能源 ‘数’聚变革”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活动中,《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和国网能源院《“人工智能+”智库创新应用总体规划及2025年建设成果》发布。
城市能源转型:绿色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
![]()
城市转型能源分会坛
同日下午,以“能源转型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城市能源转型分论坛”举行。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顾海东,丹麦能源署代理署长裴德森,秘鲁钱凯市政府高级顾问、国际合作与投资主管、市长代表阿尔贝托·彼得里克等出席并致辞。
![]()
城市转型能源分会坛现场
邢翼腾强调,城市能源转型作为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意味着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更意味着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国家能源局始终积极支持和引导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稳定供应,在消费端持续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积极布局新型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前沿技术攻关,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推动虚拟电厂、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新模式发展的政策文件,积极支持和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城市打造各具特色的能源转型模式。
顾海东在致辞时回顾了苏州作为工业大市、耗能大户的城市能源转型历程。一方面,苏州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成品油消费持续下降,稳定天然气消费规模,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另一方面,苏州大力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开发和高比例利用,积极引进区外清洁能源,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地级市电网——“一交两直”特高压城市电网。“当前,苏州正加快构建以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及新能源汽车为主要支撑的‘6+1’新能源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市集聚新能源相关企业超1600家,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8200亿元,一系列项目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
论坛期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韩文科、丹麦能源署首席供热专家唐骏等专家,分别围绕“双碳目标下的城市能源转型”“中丹供热系统转型实践”等主题发表主旨报告;与会嘉宾还分享了碳普惠机制、储能应用、虚拟电厂助力城市能源转型等典型案例。在低碳城市市长圆桌对话环节,顾海东与合肥、盐城及意大利威尼斯、澳大利亚洛根等国内外城市代表,就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展开互动交流,共话绿色未来。
据悉,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将持续至10月25日,其间还将举办开幕式、主旨演讲、高端对话等重要活动,进一步凝聚全球能源转型共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汉仑
视频 孙汉仑
编辑 : 盛媛媛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