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视频】南京郑和纪念馆修葺一年后重新开馆,既能看文物展品,还能玩VR体验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讯(实习生 娄渊泽 李雨晴 记者 张可)日前,位于南京秦淮区太平巷的南京郑和纪念馆经过闭馆一年的修葺布展,重新开放面向公众开放。

郑和纪念馆

南京郑和纪念馆建馆于1985年,坐落于秦淮区太平巷(原郑和府邸花园东南角),是弘扬“郑和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景点,也是重要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陈列馆共有两层,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重新修葺后的郑和纪念馆增加了文化长廊、航海学术交流会议室等场馆,将总面积扩大至800余平方米。

郑和船队模型展示

经过长达一年的闭馆修葺,郑和纪念馆丰富了馆内陈列,同时提高了参观者的体验感。走进一层大厅,便可以看到此次布展新增的大型“郑和舰队模型”展台,纪念馆用雕刻而成的木船模型向参观者展示了郑和舰队的船队编制。一百七十余艘小型战船以郑和帅船为中心,按照不同的编队序列向四周排列开来,共同组成了庞大的舰艇部队,足以见郑和下西洋阵仗之壮观。陈列馆一楼新增的“郑和VR体验区”,能够让参观者通过VR技术,以总舵手、驾驶员等不同角色的视角感受不同环境条件下郑和舰队航海的场景。

庭院内的郑和像

与以介绍历史为主的一层不同,二层重在展示实物,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出土于马府街、明故宫等郑和遗址的明代青花瓷片,以及发现于郑和公园的明朝瓷器碎片。郑和历经三十余年七下西洋,将无数珍宝带往世界各国,其中不乏青花瓷器。他手下的通事马欢曾在其所著的《瀛涯胜览》中记载,瓜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并记录了郑和与五个国家的瓷器贸易往来。这些从遗址中开采出的瓷片也佐证了郑和下西洋携带着大量瓷器。

阅读延伸:

南京诸多名胜古迹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郑和原名马三宝,后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为纪念郑和,其府邸所在街道被改称作马府街,并一直沿用至今。南京宝船厂遗址也与郑和有直接联系,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悉数建造于宝船厂”。郑和去世后,其剩余的宝船也被运回宝船厂,供后世参观,经过几个世纪,现仍存船坞遗址。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了褒奖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皇家寺院,号称“金陵律寺之冠”。在当时不仅为了歌颂郑和的功德,还保存了许多郑和从国外带回来的罗汉画像、玉玩以及许多稀异树种。静海寺内有一个“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又称天妃宫碑,是明代南京天妃宫唯一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

明永乐六年(1405年),浡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亲属大臣随郑和航海船队来中国访问,而后不幸染疾去世。明成祖听闻后悲痛不已,以礼葬王侯的仪式将浡泥国国王葬于南京城南石子岗乌龟山。浡泥国王墓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国外国王墓之一。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准备迁都北京时,为报恩父母而修建的具有皇宫规格的寺院,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的修建主事之一就是郑和。南京第一座清真寺净觉寺曾遭火灾烧毁,也是在郑和的奏请之下,明宣宗才特批动用国库资金重建净觉寺。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胡妍璐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