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团委负责人在谈及如何常态高效地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时表示,“我们依托东南大学志愿服务实践学堂,用一堂金课、一次实践、一个项目来提升志愿者的能力,孵化志愿服务项目,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将志愿服务贯穿到整个校园生活中,使其成为同学们的生活习惯。”
一堂金课——
“什么情景触动心灵,产生了做志愿服务的想法?志愿服务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志愿服务项目整合了哪些资源?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了哪些服务和创变?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有什么新思考?”老师在东南大学第三期志愿服务实践学堂首场报告中对学堂成员就如何孵化管理志愿服务项目提出了五个关键问题,引发了成员们的热议。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车柯芩表示,“我做过很多志愿服务活动,策划过很多志愿服务项目,但从未深入了解过志愿服务的理论知识,参与学堂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近年来,东南大学志愿服务实践学堂邀请了近二十位国内志愿公益领域领军的人才到校开设课程,为志愿者们提供一流的志愿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涵盖了志愿服务精神、团队管理、领袖素质、项目孵化与管理等多个层面。
一次实践——
志愿服务实践学堂的成员在通过理论培训后,需要参与至少一次志愿服务活动。2021年寒假,东南大学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发布开展寒假志愿服务工作指引,以志愿服务实践学堂为抓手,组织青年突击队,近500余名志愿者加入居住地疫情联防联控志愿者队伍,为战胜疫情作贡献。
“您好,请配合我们做一下核酸检测,谢谢!”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2017级本科生谭泽宇在协助医护工作者挨家挨户给小区居民采集咽拭子。2021年春节前夕,他居住的小区出现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因疫情防控需要,小区封闭管理,谭泽宇主动请缨担任小区的志愿者。事后回忆起来,他说:“其实自己做的不过是简单的体力活,但在这众志成城一心抗疫的时候,正是由志愿者们微小的付出才构建了我们安全的屏障。”
一个项目——
“在志愿服务实践学堂最有成就感的经历还是孵化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曾经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学堂的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晶说道。东南大学志愿服务实践学堂通过“项目展示、资源对接、孵化培育、合作交流、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帮助志愿者孵化志愿服务项目。
“我们的项目‘移动的博物馆’关注社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将南京市内博物馆的优质资源通过VR、网络、宣传册等形式展现在社区老人面前,借助志愿者的讲解和陪伴,让他们足不出户便能丰富晚年生活……”东南大学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宸介绍她在志愿服务实践学堂上孵化的项目。“志愿服务实践学堂为我们项目团队招募成员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因为来参加学堂的都是有号召力的志愿者骨干。同时学堂还为我们开展项目联系了社区,配了导师和资源。”张宸说。在志愿服务实践学堂的孵化平台中,涌现出了环境保护、社区治理、关爱随迁子女、医疗卫生等在内的十大类近百个项目,去年在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获得金奖的“慢病管家”项目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记者获悉,东南大学志愿服务实践学堂开展近三年来,在这种常态化、系统性的活动中,学雷锋已经成为东南大学学生的行为习惯。
通讯员 叶菁 贺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丁皓宇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